唐朝遠州刺史?王宰(794—856年)原名王晏宰,後去“晏”而單名“宰”,字鈞之,懷州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唐朝中後期名将,宣武軍節度使、雁門郡王王智興的第二子,少時勇猛果決,在兄弟九人中最為著名,有“偉器”之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唐朝遠州刺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王宰(794—856年)原名王晏宰,後去“晏”而單名“宰”,字鈞之,懷州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唐朝中後期名将,宣武軍節度使、雁門郡王王智興的第二子,少時勇猛果決,在兄弟九人中最為著名,有“偉器”之稱。
王宰最初隸屬于神策軍麾下。甘露之變後,王宰兼禦史大夫,出任光州刺史,在任上有良好政績。經淮南節度使段文昌的舉薦,授為鹽州刺史。王宰執法嚴厲,招緻百姓不滿,累升邠甯節度使。大唐擊敗回鹘後,改任忠武軍節度使。會昌三年(843年),朝廷出兵讨伐不聽朝命的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谏之侄劉稹,宰相李德裕使用“攻心伐謀”之術,命王宰率忠武軍奔赴魏博,直趨磁州。陰執首鼠的魏博節度使何弘敬,聽後大驚,急忙領全軍渡過漳水,幫助朝廷進擊劉稹。李德裕建言:河陽兵少,以忠武軍進援。不僅可以保衛洛陽,也可以一并約束魏博。當時,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已患病不能理事。于是,唐武宗命令王宰率忠武軍五千“椎鋒”,兼統河陽行營,暫管河陽軍事務。王宰攻取天井關,震懾昭義叛軍。李德裕認為:王宰不乘勝攻取澤州,而讓兒子王晏實守衛磁州,是猶疑不決,武宗下诏嚴責王宰。王宰大懼,急攻陵川、石會關,直取澤州。昭義軍大将郭誼殺死劉稹,向朝廷投降。王宰将劉稹首級傳送京師長安。不久後,拜河東節度使。
唐宣宗初年,王宰入朝,厚賄權幸,謀求擔任宰相,遭到周墀彈劾,于是回鎮。吐蕃誘使黨項、回鹘入侵河西,唐宣宗命王宰統帥代北各軍進擊。因病不能履職,罷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進官太子少傅,大中十年(856年)病世。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王智興傳”後均附其子“晏平、晏宰”介紹。
2006年王宰墓志出土于洛陽。《四川文物》2013年第4期發表了張應橋先生《唐王宰墓志考釋》一文,對王宰的職官仕曆、其父王智興的事迹以及其家族世系進行了詳盡的考述,并附錄了王宰的墓志拓片及詳細釋文。2012年3月由中華書局出版、齊運通先生主編的《洛陽新獲七朝墓志》也收錄了該方墓志拓片。王宰墓志的釋讀,彌補了史傳漏略之憾。茲錄墓志銘文如下:
大唐故檢校司空太子少傅贈司空太原王公府君墓志銘并序
中散大夫使持節汝州諸軍事守汝州刺史兼禦史中丞充本州防禦使柱國賜紫金魚袋馮圖撰
朝請郎前行太原府參軍李黓書
公諱宰,字鈞之,太尉公第二子也。太尉公宗系勳烈,備于先志。公生而穎晤,奇表秀發,方頤燕颌,材武絕倫,彎弓六鈞,馬槊無對,博涉經史,尤善篆隸。講武之暇,多集儒士,談議無倦,太尉公器愛焉。年未弱冠,為武甯軍都将,士衆悅服。初,憲宗皇帝掃蕩兇叛,兩河震駭。太尉公握兵上遊,忠順許國。長慶中,燕齊魏鎮相次逐帥建長,請命于朝。四境連兵,方勞廟算。太尉公率先忠款,遣公入侍。穆宗皇帝诏曰,諸侯侍子,前古則然,詞約禮卑,益彰義訓。始自都将,擢為太子右贊善大夫。未幾,遷雲麾将軍、右龍武軍将軍知軍事。寶曆元年,封太原郡開國子,食邑三百戶。
二年,加侍禦史,複兼禦史中丞。文宗皇帝即位,以公勳臣子,有檢操,試以理郡,觀其業履。大和元年(827年),以銀青光祿大夫兼禦史中丞,出為光州刺史,進封太原郡開國公,加邑至千戶。為政清慎,弋陽人安之。
四年,遷澤州刺史,加邑至二千戶。高平之政,如弋陽之化。尋遷澧州刺史。公為澧州,慈惠顯著,陟課計最,理行第一,澧人至今歌詠之。自是,朝廷推其才實,凡重難之任,議者以公為舉首。
七年,征為右龍武軍大将軍、知軍事兼禦史中丞。九年,守本官加禦史大夫。開成元年,以檢校左散騎常侍,出為鹽州刺史,禦史大夫,充本州防禦使及諸軍防秋押蕃落等使。于是,天子下诏曰:聞其頃歲,緝綏澧陽,版圖有加戶之功,郡人有詣阙之請,載洽時論,可謂長才,天下愈推為賢侯。善吏五原,撫接雜虜。前後為政者,率皆利其牛羊善馬,因生雠擾,公清約自處,恬怡寡欲,為郡四年,封部清谧。開成四年,遷隴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五年,檢校工部尚書,充邠甯慶等州節度觀察等使。在邠州四年,撫戎訓俗,法尚寬簡,尺籍倫理,公儲羨溢。會昌三年,武宗皇帝潛運宸算,問罪壺關。以公勳賢嗣,韬钤妙密,忠厚可倚,用武之地,推誠付囑。複檢校工部尚書,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等使。其秋,诏以本官兼充河陽行營諸軍攻讨使。先是潞帥劉從谏死,其子稹握父衆,求代其位,揚兵四境。武宗赫怒,天讨龔行。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屯兵天井下,連戰不捷,疾悸求解。天井下臨覃懷,勢逼河洛。衣冠士庶,莫不惶駭。奸謀訛言,亟生恟動。诏以公為攻讨使,代茂元之任。公拜诏之日,引兵渡河,環洛居人,室家相賀。師之所曆,秋毫不犯。
屯于萬善寨下,賊壘皆哭。天井關在太行山頂上,寇堞星聯,建瓴之勢,萬夫莫仰。賊恃險憑固,聚食持久,坐待師老,冀緩靈誅。
公掩其不備,夜遣馬步都虞侯董佐元、黃頭先鋒将趙峰、赫連權等引銳師直上太行山巅,夜走七十裡,公引大斾繼進,九戰拔天井關。賊衆宵潰,驚蹂自投山谷死者不可勝計,殺傷略盡,翊日告捷。武宗大悅,诏加兵部尚書,依前攻讨使。天井下臨高平郡,俯視如蟻,走塵炊煙,無所逃隐,賊衆遊騎,投礫可及。自是狡穴妖巢,不複自守。明年,諸城盡降,賊稹傳首關下,公凾獻之,上黨平。诏加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全師凱旋于許。平潞之役,公實元勳,謙默自持,未嘗言戰。初,公以陳許等軍屯天井,石雄以河中等軍屯冀氏,朝廷責功于二帥。公連戰拔天井關,威名大振。賊黨傳劉稹首,先詣公營。诏公引天井軍合冀氏軍入其巢穴。公按軍徐進,以示不竟。功名之際,美同羊祜,策勳未稱,天下賢之。尋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留守,禦史大夫,充河東節度觀察等使。未幾,加司空,申上公之命。今上即位,念功圖舊,以公北門鎮守,政令修舉,加檢校司徒,鎮守仍舊。公以勳臣舊德,戀深臣子,拜表乞觐。大中三年元正,朝賀在廷,上目而壯之,加光祿大夫,複歸鎮守。初,公屯兵天井,賊尚稽誅。自春涉夏,軍士飲山泉,寝蒿艾,及秋大疫。太行峻險,餫軍多阻。公大散家财數千萬,躬撫戰士,補卒振旅,辛勤盡瘁,竟清殘孽。朝廷愛其忠力,複倚圖功。今上初收河隴,西羌别種,屯聚隘險,劫奪行人,抄略餫路。上臨軒歎息,思得統将。台臣等惶恐,以公名聞,即日,诏以公守本官領河東。先差兵士,并沙陀及諸蕃部落子弟等,充招讨黨項使,兼指揮振武、天德、靈鹽、邠甯、夏綏、鄜延等州,同讨黨項兵馬事。其所诏昭義、易定、河陽、宣武、滄景、陳許、鄭滑、天平、平盧、兖海、浙西、宣歙等道,赴夏州塞門行營,士馬并令權取公指揮。其屬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諸鎮,有控臨黨項處,緩急要兵,掎角相應。便行文牒,指使推毂,委重之任,古今無倫。公受命奮發,蓬首即路,引兵進戰,直入塞門。屬餫路阻艱,軍食不繼,數以饑卒,邀戰不整。朝廷以老師費财,诏省戍卒。
複以公檢校司徒,充河陽三城節度、懷孟澤等州觀察等使。未幾免鎮,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九年秋,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依前分司東都。公襟量弘裕,不以榮悴嬰懷。拜衮登壇,保傅分洛,一推忠順,默無尤違,士類以此多之。十年(大中十年,即856年)十月廿三日,寝疾于洛綏福裡之私第,薨,享年六十三。天子震悼,罷朝一日,贈司空,赙以布帛。明年二月五日,蔔葬于河南府河南縣梓澤鄉張封原,先太尉公之兆次。
有子男二十三人,女一十五人。……
我關注王宰墓志銘上的記載:王宰任職光州的時間是大和元年,即827年;逝于大中十年,即856年。墓志銘記錄為:“以銀青光祿大夫兼禦史中丞,出為光州刺史,進封太原郡開國公,加邑至千戶。為政清慎,弋陽人安之。四年,遷澤州刺史,加邑至二千戶。高平之政,如弋陽之化。”可以看出在當時,“光州”與“弋陽”是混用的。這樣混用的例子在《李潘墓志》中也是一樣(詳見我的文章《<李潘墓志>透出的光州弋陽信息》),李潘:“出為江陵少尹轉光州刺史”“以開成五年八月三日染疾于位,殁于弋陽官舍,享年五十。”那個時間節點是開成五年,即840年。在弋陽城改為定城200年左右的時間,哪怕“弋陽”之名被廢止近百年之後,我們這兒還在使用“弋陽”,這就是曆史的真實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