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022秋分節氣養生小常識 2021秋分節氣的氣候特點

2022秋分節氣養生小常識 2021秋分節氣的氣候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9:58:34

  秋季一到來其實降溫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因此在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比較關注在秋分節氣到來的時候要怎麼樣養生,其實秋季養生是必不可少的,那麼秋分節氣養生小常識都有哪些呢,秋分節氣的氣候特點都是怎麼樣的,接下來大家就随小編一起了解看看~

  秋分節氣養生小常識

  飲食以清潤溫潤為主

  入秋後,天幹物燥漸現,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以及大便幹結、皮膚幹裂等症狀。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多走走趕走抑郁

  秋令時節,若堅持适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髒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出汗不多的項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鍛煉,又可以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

  宜早睡早起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内,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隐患,還會導緻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常笑宣肺

  秋分養生起居調攝也很重要。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甯,收斂神氣,以适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髒、肌肉等器官有适當的協調作用。

  秋季穿衣要凍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使人體有抗禦寒冷的能力,所謂“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同于青壯年人,對冷的敏感性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特别要注意讓腳保暖,别讓腳部仍處于夏天中——光腳穿涼鞋,這樣很容易着涼,引起腸胃不适,甚至由此招來感冒。除了白天讓腳暖和外,晚上回來用熱水泡一會兒腳也很不錯。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涼飕飕,中午熱死牛”。正是因為中午熱,早晚涼,早晚溫差大,貪涼的人紛紛中招,醫院感冒發燒、腸胃病、呼吸道疾病等開始增多。進入白露節氣後,秋病也進入高發期,尤以氣管病、胃腸病、過敏病最為多見。

  與此同時,随着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心腦血管疾病也趕來湊熱鬧。過敏也是秋季比較常見的疾病,特别是過敏性鼻炎多發。

  秋分節氣的氣候特點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産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确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隻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裡,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産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

  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産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

  秋分是什麼意思

  一是,日夜時間均等,并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秋分的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産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确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隻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