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抗疫護士?編者按5月8日是母親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最美抗疫護士?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編者按
5月8日是母親節。
媽媽的世界很小,念着自己的孩子,媽媽的世界也很大,裝着許多家庭和他們的孩子。面對疫情,她們是沖在一線的力量,白色的身影義無反顧,迎難而上。
她們的臉上被防護服和口罩勒出紅印,累了困了,就蜷縮在角落裡眯上一會兒。她們穿上防護服裝,志願奔走在每一個樓棟,汗水涔涔,卻依舊愛說愛笑。
在這個特殊的母親節,祝最美的抗疫媽媽們從戰疫場上凱旋!祝天下所有媽媽,節日快樂!
1
房屋中介因疫打烊,愛心孕媽的便民服務不打烊
晨報首席記者 葉松麗
疫情期間,太平洋房屋在春申闆塊的6家門店都打烊了,但是該闆塊的高級區域總監李雲的便民服務一直沒打烊。她跟她的夥伴們一起,幫助周邊居民買米買菜。後來,她們自己也都被封控在家,但李雲和同事們依然通過網絡,為大家提供最新的便民服務信息。很多小區居民并不知道,熱心的李雲實際上是一個已有5個月身孕的孕媽。
回憶起3月份疫情爆發時,李雲還是很感概。當時,他們門店所在商圈大約在3月10日左右就開始閉環管理了,“很多同事被封控在家,真正能在外面活動的,就剩下6個人”。
“當時我就在想,與其這樣待着,還不如幫居民們做點事。”李雲說,因為被封控在小區裡的同事反饋,由于事發突然,很多居民家裡沒來得及儲備生活物資,“我們就決定為封控區内的居民們買買米、買買菜”。
于是,李雲和5個同事建了第一個便民服務的微信群。群二維碼分享出去之後,很快加群的人越來越多,李雲和同事們先後建了三個便民服務的微信群,總共有600多人加入群裡。
“每天居民們把需要采購的物資列表發在群裡。我們把數據彙總做好表格,去菜市場就按照單子采購。然後,再按照每家的需求分好,寫一個便利貼,貼在袋子上。”李雲說,等物資送到小區門口後,他們就在群裡通知大家去拿。
那陣子,李雲和同事們每天早上開着車,奔波在周邊那些還正常運營的菜市場。他們每天上午買菜送菜,下午就開始做第二天的采購計劃。
後來,随着疫情防控形勢變得嚴峻複雜,李雲和同事們也都相繼被封控在家,就沒辦法再幫居民跑菜市場了。
李雲的愛人是一位醫生,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駐守在方艙醫院。李雲一個人在家,除了要照顧8歲的女兒,懷孕5個月的她還要為大家提供便民服務信息。這麼辛苦,家人支持嗎?對此,李雲坦言,雖然愛人嘴上說自己多事,但行動上還是很幫忙的。“群裡有居民配不到藥,我把情況告訴他,他也總是努力幫我協調。”
李雲表示,平日裡自己工作的太平洋房屋就一直在為社區服務,會為環衛工人免費提供熱飯、加水等服務,為片區居民打印一些資料等等。“我們跟片區居委互動也比較多,幫居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疫情期間,我們給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大家一點兒都不意外。好多居民跟我說,疫情過後要到店裡來看望我,我挺感動的。”
2
長時間“見不着的媽媽”,卻是女兒眼中最帥的“大白”媽媽
晨報首席記者 張益維
“我的媽媽是一名社區全科醫生,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她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參與隔離酒店的防疫工作和日常核酸檢測,經常不歸家……”
在看到“誰是最美抗疫媽媽”的征集活動後,育賢小學三年級學生韓雨彤發來了這樣一段留言。她說,她的媽媽——奉賢區柘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生童麗,是一名特殊的媽媽。在長達2年多的時間裡,媽媽很少陪伴她玩耍、學習,是一名“見不着的媽媽”。相較于陪伴她,媽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是屬于每一名“大白”媽媽的責任和擔當……
“她已經習慣了。有時候看到我在家,還會很驚奇地問,你怎麼在家?”提起對女兒的虧欠,童麗有些許苦澀。一眨眼,她又有快2個月的時間,沒有照顧過自己的女兒了。
童麗是奉賢區柘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全科醫生。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童麗和戰友們組成輪崗小組,交替至隔離酒店駐點,為隔離酒店人員提供核酸檢測服務和醫療保障,其他時間則繼續擔任社區醫院全科醫生。
一年中,童麗有近半年的時間在閉環管理中度過。2年多來,女兒在家人和老師的照顧下,逐步适應了小學生活,适應了上網課,從懵懂的孩童,成長為一名有獨立主見的小學三年級學生。
今年3月,上海出現本土疫情,童麗所工作的隔離酒店異常忙碌。3月26日,童麗再次以全科醫生的身份入駐隔離酒店,一呆就是近1個月。
4月23日,從隔離酒店返回家中的童麗本以為能夠花點時間陪陪近1個月未見的女兒,和女兒一起上上網課。誰知,疫情讓她不得不先将小家放在一邊,無縫投入到核酸篩查的隊列之中。
“有一天,她突然指着新聞中穿着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問我,你們上班時也穿着這個(防護服)嗎?我說‘是呀’。她對我說,你們穿這身衣服很帥。”這句女兒不經意間說的話,一直被童麗深深地記在了心裡。她願意做女兒心中最帥的那個“大白”媽媽。
3
兩次送女兒到戰疫一線的媽媽:“你守護大家,我來守護你的家”
晨報首席記者 張益維
4月1日,在志願者崗位上連續工作了近10個小時的趙夏麗,望着被汗浸透粘黏在手上的手套,突然低聲嘀咕了一句:“我終于知道為什麼我女兒的手到了晚上都被汗泡皺了。”
趙夏麗今年68歲,是一名退休黨員。她的女兒朱穎,是上海市中醫醫院發熱門診的護士長。自3月底女兒倉促回家收拾了一趟行李,趙夏麗再也沒見到過自己的女兒。她隻知道,女兒在最前線的地方,忙得連回她幾句信息的時間都沒有。
趙夏麗依然清楚記得,2020年春節,她第一次得知女兒要去武漢時的心情。
“我可能拖了她的後腿,不然她大年三十那天就出發了。”2020年農曆新年,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和許多醫護人員一樣,趙夏麗的女兒朱穎,接到了醫院将組織醫護人員支援武漢的通知。回到家後,朱穎将此事告訴了趙夏麗。作為母親,一向支持女兒工作的趙夏麗,難得沉默了一瞬:“我一愣,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
朱穎多少明白了趙夏麗的意思。陪着媽媽過完了春節,2月14日,此前一聲不響的朱穎告訴趙夏麗,她馬上就要出發了。
“前後也就2個小時。”彼時的匆忙讓趙夏麗記憶猶新。
從得知女兒要出發,到女兒踏上前往雷鳴山醫院的航班,前後不過2個小時的時間,趙夏麗來不及做任何準備,就匆匆将女兒送上了飛機。
今年3月,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突襲上海,朱穎的工作由此變得異常繁忙。為了幫助女兒減輕壓力,趙夏麗來到女兒家幫忙照顧外孫女。
3月31日,一直在醫院的朱穎,回家來收拾東西。這次去醫院,她一段時間内都不會回來了。“這次又是2個小時不到,她就走了。”趙夏麗說。
送走女兒後沒多久,浦西進入封控管理,女兒所居住的梅川路141弄小區,向小區居民招募志願者。
趙夏麗心裡琢磨,像女兒這樣的年輕人,應該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她也是共産黨員,不如幫女兒在她的小區裡做志願者。
“我對女兒說,我是黨員,回自己小區也是要做志願者的。這一次,我就戰鬥在女兒的小區,為女兒做貢獻了。”牽腸挂肚的惦念說不出口,同穿“大白”防護服戰鬥的那一刻,母女間的心以另一種形式連在了一起。
4
奔波在社區戰疫一線,67歲的她溫暖且從容
晨報記者 佟繼萍
67歲的李琳是一位媽媽,也是一名黨員,在疫情來臨時就報名擔任了小區志願者,為康健街道康沁苑小區一棟樓30戶居民的防疫抗疫奔波着。在小區居民看來,她是整棟樓最熱心的志願者,永遠自帶光芒。
李琳從工作單位退休後仍然将黨員的先鋒作用牢記在心,一直都是社區志願者。在抗疫最緊張的時候,她無懼風雨無懼危險,在居委書記領導下,與一衆志願者一起擔負起核酸檢測相關工作,沖在一線,分發采檢試管,維護秩序……
4月29日早上8點多,李琳照例通過微信提醒租客小姑娘小孫“早上要做核酸”。
“今天淩晨4點多,我發病了,不能下樓了。”短短幾個字的回複讓李琳瞬間心疼起來。
原來,小孫2017年第一次發病,她以為是腰間盤突出,一直沒在意。後來,走路平地摔跤,走一步像針刺一樣,這才去醫院檢查。
2019年在華山醫院确診“強直性脊柱炎”,這是一種基因自帶的疾病,工作強度大、天氣潮濕的時候容易誘發,發起病來疼痛難忍,無法動彈。
她了解到這個小姑娘是太平洋房屋田林東路三店店長,叫孫潔瓊。疫情爆發之初,孫潔瓊就帶領着自己團隊的十多個小年輕,義務為小區居民跑腿買菜、打印,解決了很多居民需求。
“一定是前面跑腿太累了,趕上下雨天,又發病了。”知道小孫病了,李琳連忙問“需要為你做什麼”?
當時,正好趕上小孫的同事給她炖了雞湯,放在小區大門口,李琳立即叮囑物業第一時間送到單元樓,然後接力将雞湯送到小孫房門口,敲門提醒:“小孫,你的雞湯到了,還是熱的,抓緊喝。”
小孫租的房子是一套複式房的上面一間,需要爬一層樓梯,看着李阿姨和志願者們每天将整箱的物資搬到屋門口,小孫切切實實體會到了鄰裡真情。
除了平時為樓棟居民分發抗疫物資、生活物資,送配藥等也是李琳的日常工作。不管工作多麼辛苦,李琳總是笑聲朗朗,用陽光的心态感染着身邊每一個人。
在她看來,有千千萬萬個像她這樣的普通人都在為上海而戰,戰勝疫情的曙光就在眼前!
5
“小跟班”當起了“大白”,她其實一直是媽媽的“手”
晨報首席記者 葉松麗
在寶山區大華楓庭麗苑小區,有個樓組長每次為居民服務,身邊總會帶着她的女兒。這些年來,大家與這對形影不離的母女已非常熟悉,卻并不知道女兒實際上是媽媽王穎的“手”。
“媽媽是我的榜樣,她用一隻手,服務兩棟樓,其實我做志願者,想得最多的還是幫我媽媽。”女兒小陳說,在她眼裡,她的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媽媽。
雖然那時小陳還小,正上幼兒園大班,但小陳永遠忘不了那個周末。外婆打來電話,說媽媽出了工傷事故,正在醫院裡搶救。慌亂中,她跟着爸爸一起往醫院跑。
“我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大人們也沒有跟我講什麼,我以為媽媽就跟生病住院一樣,好了就回家。”小陳說,媽媽回到家裡好長時間,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沉默寡言。
“有一天晚上,我爸爸去幫助媽媽,我在一旁突然看見媽媽的一隻手沒了!我當時很恐懼,悲傷的眼淚湧上來,我就躲到房間裡失聲痛哭。”
對媽媽殘肢的恐懼感消失後,小陳就慢慢學會更用心地去愛媽媽。每次媽媽去超市,她都會主動跟着,幫媽媽拎菜,拎油,以及拎媽媽買的各種日常用品。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當時的居委書記跟我說,你還年輕,不能這麼消沉過一輩子,要找點事情做做,讓自己振作起來。”那位好心的居委書記告訴王穎,大場鎮正在招聘殘聯工作人員,建議她去報名試一試。
就這樣,王穎到鎮殘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崗位。
“有一天,我們小區居委書記跟我說,有一棟樓的樓組長搬家了,需要找一位有責任心的居民接手。就這樣,我開始兼職做這棟樓的樓組長。”王穎說,後來另一棟樓的樓組長阿姨腰椎也不好,她就幫着一起做了。實際上,她做了兩棟樓的樓組長。
“我因為從小就跟着媽媽,幫她拿這樣拿那樣,我是她的手嘛!所以,媽媽一出門辦事,我都會跟着。你說我有多高尚,從小就想着要給居民辦多少事,這個不存在。我那時候還很小,大腦裡想不透那麼多事。我跟着媽媽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媽媽做事。”小陳坦率地說。
于是,在這兩棟樓的樓道裡,居民們會常常看到,王穎帶着女兒,女兒手裡提着馬夾袋。王穎敲門,跟居民們溝通,女兒在一旁遞上表格,遞上筆。
今年3月,居委會為了加大樓道的防控力度,每棟樓除了樓組長,還要配一名志願者。作為“媽媽的手”的小陳,就很自然地穿上了防護服,成了樓裡的“大白”,每天跟着媽媽一起,為兩棟樓的居民服務。
6
駐守在外已超兩個月,三年級女兒寫文章記錄“抗疫”媽媽
見習記者 姚沁藝
“我與媽媽視頻聊天時,發現她臉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子以及因缺少睡眠而産生的大大黑眼圈,我想那就是媽媽最美的面容……”鄭羚是松江區洞泾鎮綜合行政執法隊辦公室主任,也是兩個女兒——“晶晶”和“冰冰”(均為小名)的媽媽。最近,上三年級的大女兒晶晶為媽媽寫下了一段這樣的文字。
“走之前穿的還是羽絨服,現在都穿短袖了。”看着自己走之前給兩個女兒拍的照片,再看看這幾天老公發來的女兒們的“新鮮照片”,鄭羚有感而發。
3月6日,松江區洞泾鎮平陽居民區潤景苑大二期進入閉環管理。當天早上6點,鄭羚提着匆匆收拾的簡單行裝,離開了家,成為第一個到崗的城管隊員。
作為辦公室負責人,她要一個個打電話通知還在家中的隊員們到崗,又要保障到崗隊員的吃住問題、協調聯系具體分工任 務,一切安排妥當後,一支48人的洞泾鎮綜合行政執法隊應急保障志願隊伍到閉環小區進駐保障。
隻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抗疫要比預想得戰線更長、任務更重。發放物資、核酸檢測、運送快遞、協助商貿公司24小時駐守公寓點位、組織老年人接種疫苗……每天的工作任務都在變化,工作點位越來越多,進駐單位的隊員也不斷增加。
“隊員們看我,應該就像是‘大姐姐’吧。”為了保證好隊伍的戰鬥力量,鄭羚對在中隊待命的隊員按需分配志願任務,輪班上崗。
每次志願任務的隊員出發前,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淩晨一二點,鄭羚都會等在門口,為大家準備好防疫需要的物資裝備,把單位裡的隊員送出去,等返崗的隊員安全歸來,這才會去休息。
連軸轉的抗疫工作,讓鄭羚隻有在難得的空閑時間,才能和兩個女兒視頻通話。“每次打開視頻,她們就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好想你’,我每次的回答都說,馬上回來了,很快的。”
雖然想念媽媽,但女兒們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鄭羚。“現在我不在家,她們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頭發自己梳,自己穿衣、洗漱自己來,孩子爸爸說除了燒飯不會,其他都行。”
小女兒“冰冰”才上大班,但是看到視頻裡,媽媽被口罩帶子勒花的臉,以及為了緩解頭痛而自己刮痧的痕迹,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送上安慰。
大女兒“晶晶”,則在文章裡表達了她的期盼:“我深信在媽媽和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志願者和醫護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會很快戰勝這次疫情。”
7
駐守派出所戰疫一個多月,7歲女兒教會了外婆如何用微信……
晨報記者 陳 泉
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這場硬仗,“雙警”家庭接到任務後,李淳捷和丈夫兩人雙雙離開“小家”,奔赴一線,住進單位,而一年級的女兒隻能“丢給”外公外婆照顧。
作為母親,李淳捷最牽挂的始終是在外婆家上網課的一年級女兒。令她憂心的是,女兒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學習習慣,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讓她欣慰的是,女兒又似乎長大了,不但自己很快學會了語音、視頻、截圖這些功能,還反過來教外婆怎麼用微信,怎麼把抗原測試的照片發在樓棟群裡。
李淳婕是寶山公安分局盛橋派出所綜合保障組警長,今年3月底,她住進了單位,負責派出所裡的一切後勤事務。
和李淳捷一樣,她老公也是一位民警,同樣離家駐守崗位一個月有餘。
整理各類郵件、通知,回複12345工單,為居民線上開具各類證明,在單位裡消殺,整理分配物資……除了在派出所裡的工作,李淳捷還要到各個小區,幫助醫生、居委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幾乎處于“7×24”小時待命狀态。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都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李淳捷說,在她入駐單位之前,把一年級的女兒送去了爸媽家,托兩位老人幫忙照顧。
在女兒上學之前,李淳捷幾乎沒讓女兒玩過手機,但在把女兒送去媽媽家以後,課後作業、朗讀錄音都需要用手機拍照上傳,這讓李淳捷和兩位老人都感到有些束手無策。
“沒兩天吧,她就把微信玩得很溜。”李淳捷說,語音、視頻、截圖這些功能女兒很快就學會使用了,而且讓她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女兒還會反過來教外婆怎麼用微信。
因為沒法輔導女兒寫作業,李淳捷和老師說明了家裡的情況,老師也表示理解,有一次,女兒上網課的時候,老師還專門說到了這件事。
“老師說,我和她爸爸都在外面抗疫,很辛苦,她聽了以後可能有點感觸吧,後來打電話的時候就會和我說‘媽媽我想你了’。”
還有一次,女兒上網課要求做手工卡片,她做完以後還拍照發給了李淳捷,卡片上寫着歪歪扭扭的漢字,夾雜着幾個拼音,組成了一段女兒想說的話:“上海必勝,堅持就是勝利。媽媽,我知道您上班辛苦,不能回來陪我,我想說媽媽我愛您,媽媽辛苦了。”
看見女兒的成長,李淳捷說她很感動,也很欣慰,“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快點戰勝疫情,所有人都回到各自的生活軌道。”
8
女兒的平衡車,成了媽媽派送物資的“風火輪”
見習記者 姚沁藝
手拿物資,腳踩平衡車,在樓棟間飛快穿梭……3月底以來,普陀區萬裡街道愉景華庭小區的志願者蔣怡靜,就這樣将數不清的物資送到小區居民家門口。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她腳下的平衡車,原本是7歲女兒清清(小名)的玩具。
今年3月底,家住愉景華庭小區的“80後”醫藥行業工作者蔣怡靜,通過“先鋒上海”雙報到,加入了小區的黨員志願者團隊。維護核酸檢測秩序、發放抗原試劑……基本上每個崗位,她都幹過。不過,在小區居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還要數蔣怡靜腳踩平衡車送物資的形象。
平衡車原本是7歲女兒清清的玩具。蔣怡靜說,用平衡車送貨,比步行的效率翻了好幾倍,“我最多一次拿了8大包東西,可以送3到4個門棟。”
前不久一天早晨,蔣怡靜急着幫居民拿東西,騎平衡車比較急,正好路面上有個小凹陷,“一下子失衡,然後就摔下去了。”
因為摔得猝不及防,志願者小夥伴們反應過來想去攙扶她時,蔣怡靜已經自己站起來了。“站起來後,就繼續騎着平衡車送物資了。後來找地方坐下來,發現兩個膝蓋好疼,我就把牛仔褲往上撩,一看皮蹭破了。”
當天中午,蔣怡靜所在的保供組來了新的任務,她顧不上膝蓋受傷,先跑去發物資。“到了4點多的時候,有點空閑,我覺得腳好痛,就坐下來看了一下,發現大腳趾周圍一圈全是淤血。”
受了傷,蔣怡靜一開始也沒和女兒說。“女兒有時候會撒嬌,‘媽媽你抱抱我’,一下子跳到我身上來,我隻好說,這兩天媽媽腳不舒服。”
“你怎麼這麼不當心呢?”面對清清的“靈魂疑問”,蔣怡靜隻好解釋說自己有點着急的事,“我女兒就說你以後騎車一定要當心。最近,我騎平衡車出門,她一直會說你慢一點。其實隻要回到家裡,看到她,我就覺得不那麼疼、那麼累了,反正看到女兒就是心裡暖暖的。”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葉松麗/張益維/佟繼萍/姚沁藝/陳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