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斜”:傾斜,此沒有它意。讀音:“xié”。
故而,應以曆史觀予以考證之,以求真實、以利教育、以便學習。
唐朝長安口音,應該是偏重于晉語系。此“斜”,原本xié音,卻發至xiá音。又如,李峤(公元644-713年)作《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之“斜”同屬一類,是方言性質的表現、不能作為正音。不然,在中華民族衆多方言之中就會丢掉“書同文”的意義、從而導緻“學而無從”的結果。
作者: 張濤
晉語系現代分布地理示意圖
序言在2022年7月2日央視最新一期《開講啦》的欄目中,一位研究古漢語的年輕女士唐琪非常“專業”的自問自答了《山行》之“斜”的發音、很深奧難理解…
在當今小學課本中,也有《山行》,其“斜”讀“xié”、而非“xiá”,凡師者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誤教育…
故而,應以曆史觀予以考證之,以求真實、以利教育、以便學習。
第一章 《山行》《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意:
行至寒山,遙望遠處。彎彎曲曲的石質小路傾斜蜿蜒延伸向上,白雲飄浮之中深遠的地方有生活人家。停下代步之車駐足坐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晚景,秋霜中的楓葉火紅的堪比于初春二月的鮮花。
特别注釋:
1、“寒山”:特指寒意之山,而非指山名。
2、“斜”:傾斜,此沒有它意。讀音:“xié”。
作者:杜牧。
第二章 曆史背景第一節 作者與創作時間及相關背景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公元618-907年),官員、詩人、散文家,政治家、史學家、宰相杜佑(公元735-812年、803年拜相至終)之孫,官員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公元809-840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26歲時進士及第,初任弘文館校書郎,後分别于長安、洛陽、江西、淮南、黃州、池州、睦州、揚州任職為官。
《山行》,應該是杜牧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秋(公元850年)去任湖州刺史,一年後(公元851年)又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诰而被召回長安赴任的途中。
杜牧,曆經世事:
十幾歲,注解《孫子》十三篇,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23歲,作《阿房宮賦》。
25歲,寫下“史詩”之稱的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立朝、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現狀問題的見解。
26歲,進士及第。
31歲,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十一月,逃過“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
33歲,就任監察禦史。
43歲,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诏禁毀佛教,經曆了“會昌法難”。
50歲,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遷中書舍人,冬天病重逝世。
是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作《山行》。其中,充滿了自喻的風韻:“霜葉紅于二月花。”
又,在晚年(約公元852年)、閑居于長安城南樊川别墅期間,将《山行》編入了《樊川文集》,終而被後人所見。
第二節 唐朝長安口音與“斜”
唐朝長安口音,應該是偏重于晉語系。此“斜”,原本xié音,卻發至xiá音。又如,李峤(公元644-713年)作《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之“斜”同屬一類,是方言性質的表現、不能作為正音。不然,在中華民族衆多方言之中就會丢掉“書同文”的意義、從而導緻“學而無從”的結果。
一、唐朝來源與長安口音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曆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21帝,享國289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生活所居地晉陽起兵,于公元618年稱帝,改元武德,建立唐朝,國号“唐”,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晉陽行宮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義甯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隋恭帝楊侑禅讓位于李淵,李淵稱帝…
晉陽,亦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太原”古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北方大都會,屬晉語系。
唐朝李氏等地道的晉語系口音,随着龐大的統治集團和軍隊自然也會進入長安、以及周邊地區,并且長期滞留、深入影響和廣泛傳播。
二、追溯北朝興亡與長安口音
北朝(公元386-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的總稱。
北魏(公元386-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北朝第一個王朝。
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國号為“魏”,史稱“北魏”,定都盛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相鄰之南和林格爾縣、屬晉語系),沿襲稱王。
公元398年七月、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屬晉語系),稱帝。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統一北方。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長安,成為所統治的主要城市之一。
北魏地理與長安示意圖一
北魏地理與長安示意圖二
北魏地理與長安示意圖三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鮮卑族,盛樂人。亦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相鄰之南和林格爾縣、屬晉語系。
定都盛樂地理位置圖
遷都平成、洛陽地理位置圖
北魏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發生變故,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從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立“魏”起至公元534年分裂為止,共曆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東魏、北齊:
定都邺城(今河南省安陽市、河北省臨漳縣),别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公元550年、東魏覆滅、生北齊(公元550-577年)。
西魏、北周:
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權重将領宇文泰、次年被殺,元寶炬被立為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
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分别兩次更帝。
公元557年,恭帝禅讓于宇文覺,西魏滅亡。孝闵帝宇文覺,改國号周,仍定都長安,史稱北周。同年,被殺,更帝。
公元560年,更帝。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楊堅受禅稱帝,改國号為隋,仍定都長安(時稱大興城),北周亡。
宇文泰(公元507-556年),鮮卑族,代郡武川縣人。亦即,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相鄰之北武川縣、屬晉語系。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宇文覺(公元542年-557年),北周孝闵帝、公元557年在位,鮮卑族,代郡武川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北周第一位君主、權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北朝拓跋氏、宇文氏等所持晉語系口音,随着龐大的統治集團和軍隊自然也會進入長安、以及周邊地區,并且長期滞留、深入影響和廣泛傳播。
西魏地理與長安示意圖一
西魏地理與長安示意圖二
三、曆史晉語系對長安口音的影響
秦,建都鹹陽,古代鹹陽的地理位置在渭河兩岸、涵蓋今天的西安和鹹陽部分區域。鹹陽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後秦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都仍在鹹陽。
春秋,左丘明(公元前556-451年)《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之中就多有政治聯姻“秦晉之好”。亦即,“晉”、“三晉”之晉語系會對後來的長安口音産生很大的影響。
春秋時期諸侯國秦晉地理示意圖
戰國時期諸侯國三晉地理示意圖
第三節 晉語系、以及其它方言發音容易引起的誤解
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書》中,就西藏“天珠”原本“瑟”、“瑟瑟”、“巴瑟瑟”的“巴”音,竟被翻譯為了“不瑟瑟”之“不”。而“不”,使人極為敏感的容易誤解為含有否定的意思。
《新唐書》:“吐蕃婦人辮發,戴不瑟瑟珠,雲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
千百年來草原畜牧的馬背民族、如蒙古族的美食之一“手扒肉”,在今天很多的媒體介紹時、大都因晉語系方言的去聲或稱入聲因素而被翻譯成為了“手把肉”。此“扒”,就是扒皮的扒,就是“剝”下來的意思,就是描述“剔骨食肉”這一特指的動态過程。而“把”,是把持、把握,意義太大、太過寬泛,與此特色美食的特性文化之概念相距甚遠,以緻誤解、不明所以。
其它方言,不勝枚舉,不再詳論。
第三章 結論陸法言、隋朝音韻學家,劉臻、顔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當時的著名學者,于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公元541-604年)、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成《切韻》,規範了漢語韻書修撰的體例,是所知最早的韻書、音韻學的第一經典,從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
其,《切韻序》:“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jùn、拾取)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顔(分指兩人)多所決定。”
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脈相承的增補,成為官方正統。
盡管如此,曆來還是有很多的相關問題難以、或者不能解決。如,《山行》中的“斜”音解釋;又如,《山行》另有一版: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中之“生”何解?!
其實,就是晉語系,将“斜”xié,發音至xiá;将“深”shēn,發音至shēng,并且又以訛傳訛、誤為“生”字。
此,本來不難理解。畢竟,遠方山間漂浮的白雲所深深籠罩的人家之境才是更為美輪美奂、才是更會緻使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從而成為筆下生花之所在。
至此,謝過有可能引用了前輩的著作知識而又無法知其姓名的人們!
同時,謝過大家給予的各種支持、幫助和鼓勵!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 創始人 張濤
2016年07月02日完稿
2022年07月22日修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