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雖然七月份因為中旬有一個鬼節而不怎麼被待見,但是七夕卻是七月份裡最受歡迎的一天,在古代七夕有拜月、乞巧的習俗,在現代七夕又有浪漫愛情的寓意。那麼在秦皇島七夕活動有什麼?七夕傳統美食巧果的寓意?
秦皇島七夕活動有什麼
設廟會
農曆七月七河北省縣城廟會,作為祭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設的廟會,在全國非常罕見。
廟會祭祀的重頭戲是拜天棚地棚,在玉皇廟前展開天棚地棚,在周圍擺放龍轎、龍袍、彩衣彩鞋等供品,香客們不分晝夜,在天棚地棚前焚香朝拜,并敲打樂器念唱他們自編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俗曲。
廟會期間最有人氣的要算是唱神戲,輪番演出傳統愛情劇目《擡花橋》、《西廂記》、《打金枝》、《八件衣》、《對花槍》等,一直演5至7天,七月初七晚必唱《天河配》,又稱《牛郎配織女》。等刹戲後,焚化所有祭品,稱落棚,廟會結束。
乞巧
河北省民間乞巧活動有二種:一是初七上午少女們相邀在院中置一盆清水,放在陽光下爆曬,把繡花針放在水面上,借水面的張力漂針,凡能使針浮于水面者即為巧女。
二是少女們把精心縫制、刺繡的枕套、繡鞋、襪墊等女紅拿出來,互相進行比對。實際上也是閨中少女們展覽、交流女紅的機會。
放河燈
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伴着民謠,河北七夕節夜晚放河燈的習俗拉開序幕,民衆開始放河燈祈福。
七夕傳統美食巧果的寓意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
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挂在小兒項間取樂的。
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将巧果抛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