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端午節來曆與習俗

端午節來曆與習俗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01 15:32:14

端午節來曆與習俗?端午節的來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别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曆史人物紀念内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内涵相沿迄今;“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端午節來曆與習俗?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來曆與習俗(端午節來曆與習俗是什麼)1

端午節來曆與習俗

端午節的來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别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曆史人物紀念内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内涵相沿迄今;“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端午節的習俗: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枭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枭,五月五日為枭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内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