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顔淵》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己複禮”,是孔子針對顔淵問仁的回答。顔淵是孔子弟子,被認為是其最得意的門生,列為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人之首。顔淵此人,照孔子的說法,是“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顔淵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
對這樣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複禮”,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這個禮,一般指孔子所推崇的周禮)。也就是說君子是需要用禮來加以約束的,具體來講,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顔淵認為自己雖然遲鈍,但也努力踐行着夫子對其的要求,“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克己複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曆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于“克己複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裡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欲,在這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複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複禮”的内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欲而複歸于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