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每日一品”推出了第二套“唐詩七絕四條屏”之一, 即李白《早發白帝城》,今天再推出其二——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七言絕句是寫久在邊塞戍邊士兵思鄉之情的,寫得蒼涼而不失悲壯。大意是說,極目遠望,奔騰咆哮的黃河好像在缭繞的白雲中間奔流而過,漸行漸遠,蔚為壯觀。而一座孤城玉門關巍然聳峙在萬仞高山之中,顯得冷寂孤峭,似有幾分蒼涼。此時此刻,何必用羌笛吹起那低沉憂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會光臨呢,原來玉門關這裡地處西北邊陲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人在詩中借景抒情,客觀描寫了國防重鎮的一帶地理形勢,體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氣勢。但卻從反面襯托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越是艱苦環境越容易令人懷鄉!這就為後兩句抒情打下了伏筆。在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羌笛何須怨楊柳”句中的“楊柳”在這裡指的是當年流行的曲調名《折楊柳》,唐代有一個臨别時“折柳相贈”的風俗,因為“柳”和“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于是楊柳和離别就有了扯不斷的聯系。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憂怨的《折楊柳》曲調時,就會勾起他們的思鄉之情。為此,詩人便委婉地排解道:羌笛何須總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子呢?須知,玉門關外本來連春風都吹不到,哪有楊柳樹枝可以折呢!其意思就是承認戍卒的思鄉憂怨,勸他們“不要怨”,即使怨也應埋在心裡。因為戍卒不比打工仔,可以想來就來,不想幹了想走即走。戍卒則不得離開鐵打的營盤半步,這是軍紀!
在這裡,應該說詩人較好地表達了對戍邊士卒的同情之心,但又委婉地勸說他們不要“怨這怨那”,這對穩定軍心、保持邊關的安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幅書法用四尺對開條仿古描龍宣紙書寫。
——武鋒(一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