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 郭繼民,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 郭繼民
關于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話題,學界已達成共識。譬如,要注重學生歸納、演繹、正向、逆向、發散、收斂、類比等邏輯方法的訓練;要幫助學生樹立多角度、多方位、全視域的問題觀,等等,不一而足。不過,以筆者淺見,上述皆屬“思維方法”的訓練,固然重要,但似乎尚未觸及根本問題: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提升其思維品質。
那麼,何為思維品質呢?思維品質是指人們運思的潛質或運思平台,它雖不能直接提供方法,但卻是創新思維(包括思維方法)的母體和孵化器,它主要包括哲學思辨力、心智自由和好奇心的維持、兼綜的視野、問題意識及思的韌性等品質。針對目前之現狀,筆者以為應當從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鼓勵學生學習哲學知識,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言道:“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别的手段。”現代大哲牟宗三先生亦有“智潤思”的說法——用哲學智慧來提升思維能力,皆強調了哲學對思辨力的滋潤作用。因為高妙的哲學智慧充滿了理性的思辨精神、謹慎的懷疑精神、客觀的實證精神、連續的追問精神,必要的哲學訓練确實能“滋潤”并提升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當然,學習哲學不僅僅局限于馬克思哲學,還要善于學習孔孟、老莊、佛陀乃至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乃至現代大哲學家的經典著作,讓學生在東方有機整體性思維與西方“對反性”思維的碰撞、交鋒中,漸次提升自身的哲學思辨能力。
其次,營造輕松愉快的學術氛圍,以保持學生心智自由,滋養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品質。自由與好奇是哲學産生的土壤,亦是思維提升的必要條件,因為内心的自由乃是對付“僵化思維”的有力武器。須知,想象力乃是創造之源,“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語)。同時,心智自由保證了好奇心的落地生根,好奇亦是人們認知的動力和提升思維能力的引擎。枯萎、閉鎖的心靈是難以産生好奇心的,即使偶爾存在,也難以結出果實。保持自由心智及建基于其上的好奇心對提升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再次,開闊學生的胸襟,拓展其視野,培養其善于從學科間(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捕捉靈感思維的潛質。提高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空間維度上,開闊胸襟,善于吸收不同的乃至相反的意見;在時間維度上,要兼綜視野,既能用戰略思維的“長鏡頭”看待問題,又善于用微觀思維的“顯微鏡”觸摸細節;在思維的整合維度上,要求學生要盡可能地突破學科藩籬與專業界限,深入新領域,以便捕捉諸如想象、靈感等非理性思維,實現思維的創新。錢學森先生曾多次強調自然科學與藝術要加強“聯姻”,意在表明不同學科間、理性與非理性間、邏輯與藝術間皆可通過相互啟迪、相互雜交,最終形成“兼綜視野”以達到提升思維能力之目的。
從次,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筆者認為,一流的學者在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故而,院校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某種程度上,問題意識乃是鑒别學者創造力的重要指标。為達此目的,高校應加強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問題意識最終來自于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意味着理性的懷疑精神,它不盲從權威,而應服從理性、邏輯和真理,一句話,它隻對真理負責。客觀地講,傳統“填鴨式”的教育不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正如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指出的那樣,“大學教師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要讓大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是目前中國學生最為缺乏的。”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變“填鴨式”為研讨式、對話式的教育,教育界尚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因為這不僅僅涉及觀念的轉變,同時亦對老師與學生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最後,培養學生“思考的耐力”或“思的韌性”。思維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恒如一”的思考實踐,要踐行“連續的思”。思維能力的提升絕非僅僅靠外在的思維知識就能解決的,娴熟的遊泳技術須下水遊泳方可獲得,真正的創造性思維須在占有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在具體問題的思考實踐中實現。
要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僅有方法的訓練,亦需思維品質的培養,尤其要重視長期的運思實踐。人們唯有聚焦問題之“維”,以自由之心智發揮思之韌性(即思之實踐),綜合運用各種“思”之能力,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方可得到切實的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