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我從象牙塔中走向社會,在職場中蹉跎,有過失意,有過“登高”的幻想,無奈理想和現實落差巨大。
失落、失敗、失望、失意,一再失去。
我所有的痛苦可以概括成兩句話:
“我不希望這樣,但确實我就是這樣了。”
“我希望像别人一樣,但我又做不到那樣。”
張國榮在歌曲中唱道:“受了教訓,得了書經的指引,現已看得透不再自困。”
面對低谷,我向書籍尋求解決辦法,找到改變的方向。
懷着對改變自己一點點的期待,200多天後,我發現自己行為、知識、心态都發生變化。
與其被強求不來的期許所困,倒不如先改變自己,活出自己的主場。
01
改變從“5%”開始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讀過很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那是因為,你沒有用書中所學知識給自己帶來一點點改變。
其實,一條樸素的真理就是:你想改變嗎?做點什麼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變化,也一定要從“做”點什麼開始。
面對低谷,我們聽到的建議大多是“你從前的活法要不得,重新改變個活法”這樣聽起來很對卻根本做不到的建議。
誰都不會想在低谷中掙紮。那該如何改變呢?
其實,改變說簡單也簡單。從微小的改變開始就可以了。
那微小到底是多小呢?
就是對你來說微不足道,不會産生壓力,一定能做到的改變。
比如每天背1個單詞,看1頁書,碼1行字。
這些雖然看似微小,但随着時間會産生巨大的力量。
心理學類解惑書《5%的改變》的作者李松蔚,曾做研究,結果顯示:5%的改變,雖然不起眼,幾乎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合适的。
因此,從知道到做到之間的改變,越小越好。表面上是維持現狀不變,其實在微小的改變中,我們獲得了一種掌控感。
你隻需要做出“5%的改變”,就會出現新的可能。
我們想要答案,得自己去尋找。靠腳,而不是靠收藏、點贊以及幻想。
02
改變在于增強掌控感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到一個臨終關懷養老院做過一個實驗——
将老人們分為兩組,分别送上一些花草。第一組老人隻負責欣賞,由護士負責為花草澆水,而第二組老人則需要親自照顧這些花草,負責澆水看護。
一年後,當蘭格再次到養老院時發現,第二組老人的死亡率比第一組竟然少一半!
隻是澆水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竟然成為了改變老人們生死的關鍵?
因為“澆水”其實增強了老人的掌控感。
人之所以會陷入低谷,其實就是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在研究中親測有效的正念自控法就可以增強掌控感:
1.識别感情。如果你對境遇不滿,要意識到這隻是一個感情。
2.接收這個感情。承認自己産生的這個不滿的感情,且理解這是一個合理的感情。
3.觀摩研究這個感情。從旁觀者的角度問自己:改變的意願有多強?要怎麼才能改變?我需要具體做什麼?從各個角度分析它。因為你越分析它,就離它越遠。
4.分離。充分分析後,你便能輕松的和這個感情分離開了。
當我們重新掌握對生活的掌控感後,就可以從5%一點一點的進行改變。
另外,主動幫别人也能幫助我們獲得掌控感。
03
改變在于能快樂的堅持
人在遭遇挫折後,如果不能打破惡性循環,就容易導緻一個悲催的結局——習慣性的無能為力,有些即使自己可以做到的改變,也習慣性的“躺平”。
打破惡性循環,除了做一些微小的改變,增強掌控感之外,無疑堅持下去非常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堅持不了的原因,在于我們不快樂,沒有找到堅持的意義。
分享一個羅振宇快樂讀書的故事:
羅振宇一直自嘲是一個自虐求圍觀的胖子,他每天早上6點鐘準時在微信公衆号發布一條60秒的語音,幾年的堅持,聚集起300萬小夥伴。
他堅持讀書的秘訣就是樂于閱讀。
一個段落不喜歡,就跳過去;一本書不喜歡,就換一本。就像一個闖進遊樂場的孩子,奔跑撒歡,輾轉于各個項目之間。碰到不感興趣的,轉頭就走;遇到喜愛的,就玩個不亦樂乎,單純享受玩耍帶來的快樂。
這個過程中,唯一需要護持的,隻有心頭那一盞燈火: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以及閱讀對自我心性的增進。
他“愛上閱讀的方法”的邏輯是——
因為興趣,所以行動。因為享受,所以堅持。因為堅持,回報巨大。
現代信息論的祖師爺克勞德·香農有一個洞見:
一個東西信息量的大小,取決于它克服了多少不确定性。
對照到生活中,一個人的價值在于從不确定中有選擇的機會,有更多的選項,才有能力做出出乎意料的事。
每個微小改變的背後都會給生活帶來新的選項。
從5%的微小改變開始,增強掌控感中,快樂堅持,終将能把生活過成自己的想要的樣子。
作者簡介:半點懸塵,看清現實、認清他人、正視自我,書山學海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