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話接上期,這期個大家接着給大家分享紫砂壺裡面的器型的綜合篇,可以說的上是史上最全,值得收藏。
很多壺友對紫砂壺的器型總是難以區分,而經典壺型與現代創新壺型又有些似是而非,讓人眼花缭亂。今天我們就一一對照圖來教認識下各種經典常見壺型。主要包括圓壺、提梁壺、方壺、筋紋器、花塑器等。但是每類器型下又有多種造型,今天大家分享處圓壺外的其他壺型。
【提梁壺】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遠觀此壺,仿佛飛鳥于天。
曼生提梁又稱“石铫提梁”,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壺壺身銘文:“左供水右供酒學仙學佛付兩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壺”,此句銘文也是曼生寫實心緻,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壺身與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狀,中間由肩上圓弧和隆起的半圓蓋,高高的橋塑鈕加以變化、緩沖,配上長直嘴,顯得通壺精氣有神,線條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圓外方與壺身銜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詩詞更添雅趣。
此紫砂壺意境深遠,融通古今,寓意壺主人熱情好客,以緻高朋滿座,尤以壺身銘文最具文化氣息,耐人尋味。其造型風格可謂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現密隐,所謂天衣無縫,一片化機。
提璧造型端莊周正,結構嚴謹合理,比例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線面簡潔明快,寓巧麗于剛健之中,氣韻素潔,深沉樸素,做到了内容、形式、功能的完美統一,是當代紫砂陶中材質美、工藝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合一的精品。提璧成為當代紫砂史上的經典代表作,是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國之瑰寶”。
吳經提梁壺造型豐滿,腹提得起來,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适宜,恰形成虛的空間以緩沖身桶的厚重,給人一種沉穩博雅的韻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簡潔之氣相通。在流的根部與壺的腹部相接處貼塑了四瓣柿蒂紋片,這樣既使榫接更為牢固又掩蓋接痕,美觀大方。壺蓋的子口竟鑲有起支撐作用的十字架,且厚薄長短不一,然而壺蓋正面卻配有挺拔優雅的如意形鈕。最使整壺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它比例協調、簡潔有力,像極了明式家具裡的羅鍋枨。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着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鹧鸪提梁壺”。因鹧鸪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鹧鸪做詞牌。
【方壺】
方壺:紫砂方器造型變化衆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說,主要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在基本形态的造型處理中,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的方器形态。亦有人在處理時與圓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身方嘴圓,或是身圓把方,把圓身方等等。總之,方器造型的變化可以随着作者對形器的設計創意要求進行或圓或方的處理。
六方是根據幾何造型創作而來的紫砂器型,其形體明快挺秀,具有陽剛之氣,棱角清晰,将方器的幾何之美塑造得十分的漂亮,六方亦是經典方器款型,每款六方造型都達到了方器“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的規則要求。從早期的六方大彬壺到曆史悠久的僧帽壺,再到經典器型的雪華壺,無不一展示了方器“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确、勻挺、富于變化”的器型特點。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較為難見的一種器型,現在多見的八方器型多為不規則的八方,八方壺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幹淨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曆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亦達到方器造型規則要求:“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确、勻挺、富于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
傳爐壺有着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範,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自古以來宜興衆多制壺藝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
宮燈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為屯頭村一老漢設計,後來屯頭燈籠被一縣級官員進貢到宮中,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宮燈壺就是根據此種燈籠設計而成,多以方器造型出現,造型清新自然,古典優美,氣韻高雅,符合古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容易被現代所接受。
器型,從清初壺藝名家華鳳翔到民初制壺高手胡耀庭均有制作。漢方壺中有一款據有考古價值的作品,據考證,明末南京周圍伊斯蘭教盛行,清真寺林立,清真寺中的阿訇飲茶用的壺具一般都到宜興訂制燒造。
“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橋鈕、方形壺把、方形壺身,整款壺棱面挺括,線條剛硬,猶如将軍風範。壺鈕為标準的拱橋,鈕孔為半月狀,做工一絲不苟,極為精細。壺蓋略微鼓起,由壺蓋至壺身,四條棱線清晰分明,幹脆利索,寓意善惡分明,将方器特色表達得淋漓盡緻。
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卧于口沿内,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
雪華壺是顧景舟于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一直線作為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托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制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适,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此壺棱角分明,方正可鑒,四平八穩,告誡世人為人處事須剛正方直,智欲圓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壺,為曼生壺之經典壺式,此壺寓形寓意,聚天地之靈氣,為曼生傳世茗壺中唯一之方壺。
方鬥的壺型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鬥,在造型方面,作者的設計是在一個“方”字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方”代表為人處世的方正、端平,莊重、規規矩矩,不偏不倚,有棱有角等多種意義,古人也常常把“教子以義方”作為立身的第一張本。這件方壺,無論是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壺把都是方形的,四棱界線,方方正正。從方紐、方蓋落腳到方底,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直立物。它的方向,距離,比例都是中規平衡的,并使其構圖趨向簡化性;整體剛正挺拔,堅硬利索,渾穆瑩潔,不僅方中見秀,而且清新别緻。
【筋紋器】
紫砂“筋紋器”形态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故精雅之壺須精細之坭,紅坭圓條比紫坭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卷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坭色,方現五彩斑斓之光澤,但是又考慮制作與燒成,應注意坭料顆粒度,稍加适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妙不可思”的微妙藝術境界。
合菱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老師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整個壺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布均勻,其中兩瓣分别胥出壺流和壺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為圖案,加上嘴、把、蓋也用筋紋起線,使整個壺的造型協調統一。筋紋凹凸有緻,氣勢挺拔貫通。作者張普泉,制作此壺顯現了他的精湛技藝。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将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衆的手裡。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诠釋了龍與竹的關系。
【花塑器】又稱“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将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态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瘿,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瘿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闆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壺,更顯清雅。
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魚化龍壺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後的黃俞唐又都改成雲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佛手壺最早創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着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隻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遊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别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複蘇,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緻,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内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作品将竹子的特性以及高潔品質表現得淋離盡至,雙線竹鼓以其獨特的造型在紫砂器型中有着屬于它的一席之地。
泥色呈古老蒼松樹皮質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壺身,結構極嚴謹,比例合理協調,整體氣勢古樸。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虬蟠其上,針葉寫型亦寫意,形意俱佳。壺嘴與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質樸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壺蓋為嵌入式,口蓋緊密無間,蓋呈不規則形,有年輪效果。
風卷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态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蔣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藝術誇張的手法,将荸荠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荠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沖動。取荸荠之形,塑造紫砂;納清泉陽羨,滌蕩心靈塵埃。
所謂“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幹而成,亦稱“歲寒三友”,意指寒冬臘月,獨近自然之精神。壺身仿似松、竹、梅三樹段束于一體,松段的松鱗、松針,梅段的杆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節、竹葉,都刻劃仔細,自然夾置,于繁複中見規整條理。壺把狀若虬屈的松枝,壺流有如橫生的梅枝,蓋紐又巧塑成一段竹節,更為絕妙的是,在樹幹小洞中,還塑有兩隻小松鼠。全器渾若天成,成為絕妙名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