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 著
說到人性的“善惡”問題,中國人應該最有發言權,其關于人性“善惡”的讨論,曆經幾千年而不止,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最持久的一場辯論賽。 縱觀曆史,你會發現中國古代曆代思想家在讨論人性“善惡”問題時,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多種派别。主要有以下四類:
1. 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即有恻隐、善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擴而充之,便可形成仁、義、禮、智的善性。
2. 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僞也。”(《荀子·性惡》)善性是後天人為的。
3. 性無善無惡論:這包括: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墨家的性“素絲”論,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道家的性“素樸”論,莊子認為人天生本性上是無知無欲的;明代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王陽明的心學認為:“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
4. 性有善有惡論:這包括先秦世碩等的有善有惡論,漢楊雄的性善惡混論,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論等。
荀子言:“人性本惡”;孟子曰:“人性本善”
但就其曆史影響和學以緻用的角度來說,主要形成了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礎的儒家思想,和以荀子的性惡論為基礎的法家體系,曆經千年曆史沉浮和朝代更叠而經久不衰,被曆朝曆代統治者所推崇備至。
看到這可能有人就有疑問了,為什麼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都能自圓其說,各行其道,而且還能經得起曆史實踐的檢驗呢?究其原因,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厚黑學》裡所說:人性中的善惡公私,和高低長短等概念一樣,完全取決于參照系,即所站的立場和角度。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廬山還是那個廬山,為什麼不同的人卻能看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差異呢?其答案正如《周易·系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天地交則泰;天地不交則否。心與意通則善,心與意不通則惡
其實這跟《易經》“綜卦”的道理是一樣的,隻不過《易經》已經把這些因立場不同而造成千差萬别的情形,歸類總結為了“陰陽之道”的最簡易模型體系。因此,針對人性善惡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還是不妨回歸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立統一性”問題上來一一解讀。
比如孟子的“性善”論,其本意是說:“善”來自于内心,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雖然人先天有善性,後天也有可能會失去,孟子的這一論點十分精辟。實踐也證明了孟子所說是事實。
孟子曰:”人性本善“
而荀子的“性惡”論的本意是說:“惡”來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僞”,“強學而求有之”。也就是說,人先天沒有的善性,經過後天的學習也可以具備。我們自小熟讀的《三字經》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性惡論“的一個證明,隻因人性是惡的,才需要編著《三字經》這種啟蒙讀物去引導小孩子的天性,從小灌輸其仁義倫理思想,才不緻于小孩子們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
荀子曰:“人性本惡”
從這裡我們應該很容易看出,其所謂的“性善”、“性惡”,隻是他們在尋求一個論證目标過程中,所尋找的不同的“論據”而已,雖然這兩個論據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反面,但他們所要論述的目标方向卻是一緻的——那就是如何教導人後世“向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兩人的論述目标并非是相對的,而是相向的。
就是說,孟子、荀子都在尋求人類“向善”的途徑,但是在論證的開始,兩人卻站到了不同的出發點之上,孟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由心念而性生善”、荀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由本能而性生惡”。
故,其所謂人性“善惡”的争論,其實就是人類在行為心理上,是“以利他為本”,還是“以利已為本”的争論,利己是本能,利他是社會性。越自私的人越具有獸性,壞人也隻是自私的程度比好人嚴重而已。越無私的人越具有社會性,好人不是無私,隻是好人會以道德和自我約束來限制自己的自私。
說白了就是萬物所遵循的那個“陰陽性”的問題,站在人類角度所說的“善”,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說的陽性,其主要特點是劇烈運動着的、外向擴張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等一切積極主動的生發運動趨勢;站在人的角度所說的“惡”,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說的陰性,其主要特點是相對靜止着的、内守收縮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等一切消極被動的消亡運動趨勢,這是無法回避、也是避無可避的客觀現實問題。
所謂高人,就是能自成體系的人
以我觀物,以人觀人時,人性皆有善惡,以物觀物,以天量人,則人性隻有陰陽,因此實事求是的講,站在更高的天地和宇宙的視角來看,人性善惡皆陰陽,亦都遵循“順生逆亡”的規律性。這是對人性“陰陽之道”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實踐,更是對老子道德經中“法儒道”層級管理模式的學以緻用。
人性善惡皆陰陽,順生而逆亡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人為割裂的方式看待“人性善惡”的問題,而應該站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立統一性上整體看待“人性善惡”的問題本質。
上一篇:從陰陽太極看“平天下”之理:世間萬物皆陰陽,順生而逆亡
作者 | 東方既白
簡介:十年學易,一朝悟道,獨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國學和哲學研究新體系。
緻力于《易經》和《道德經》系統架構體系的開創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