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稱謂詞和稱謂語

稱謂詞和稱謂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8:39:39

稱謂禮儀稱謂,也叫稱呼,屬于道德範疇。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志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範性禮貌語,它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系。大家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現在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

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确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稱謂詞和稱謂語(社會上一定要了解的稱謂用法)1

古代稱謂禮儀中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将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别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别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别人兒女為令郎令媛;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稱别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嶽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婦女為巾帼;男子為須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鳏。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上绾成小髻髻。《禮記·内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這裡的“黃發”也代稱老年。束發: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發”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發,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内側》:“成童,舞象,學射禦。”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羁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甯注:“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内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荦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笃,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嶽《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庚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緻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注:“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

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轼《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 殿下 閣下 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随着曆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隻有皇太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别人的尊敬。常用于書信之中。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将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緻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 小姐 女士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裡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隻生得個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内子:從前丈夫對别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數是對别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钗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将妻殁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9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後稱小人之交。

10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阃、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别人的學生。

11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内人(内子、内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12

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别。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13

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别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規範

稱謂的使用是否規範,是否表現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會習慣,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社會活動中,人們之間互相接觸,稱謂問題必然頻繁地出現。

一般來說,在中國,稱謂應按職業、年齡來選擇。如到機關聯系工作,應稱"同志",單位内部除稱“同志”外,習慣上也可用“小張”、“小王”之類稱謂。在醫院稱“醫生”和“大夫”,到工廠叫“師傅”,去學校稱“老師”、“教授”或“同學”。鄰居按輩數稱呼,如對長輩可稱“大爺”、“叔叔”、“老伯”等。對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學”等。

使用稱謂的注意

不能把剝削階級道德觀念當成社會新潮流,如稱“掌櫃的”、“财主”、“馬夫”、“少爺”等。有的人對這些稱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沾沾自喜,這顯然是不正确的;

不禮貌的稱謂在公共場所不要用,如“老頭”、“老婆”、“小子”等。而這些稱呼在家庭中或親朋好友之間使用,反會産生親昵的效果;

青年人稱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兒們”、“姐兒們”之類的稱謂,以免給人以“團夥”之嫌。

5

稱謂禮儀的次序

稱謂禮儀一般情況下,同時與多人打招呼,應遵循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近後遠、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的原則。進行人際交往,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稱呼時應注意以下細節:

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專而使用錯誤的稱呼。如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錯誤判斷,産生誤會。

不使用過時的稱呼。如“老爺”、“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稱呼。如“夥計”、“愛人”、“小鬼”等。

不使用不當的行業稱呼。

不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如“磁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稱呼。

不使用綽号作為稱呼,不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對年長者稱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