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寫《鹿鼎記》,塑造了出身于揚州麗春院的韋小寶。
他不學無術,滿口粗鄙俚語,奉承康熙,把“堯舜禹湯”說成了“鳥生魚湯”;到五台山侍奉順治,又腹诽老皇帝放着花花江山不要,非要出家當和尚。
但就是這樣一個韋小寶,卻讓所有人喜歡,他粗鄙,但不失俠義情懷;他市儈,但深谙生存之道。
在他的話裡,隐藏了很多文人學士都無法達到的睿智。
古人說:禮失求諸野。
古禮不傳,可訪民間。
在那些并不“高大上”的民間俗語裡,恰恰傳承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話糙理不糙”,這樣的俗語,總能說透世态人心。
就像下面這8句俗語,流傳千古,話俗理不俗。
01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很通俗淺顯的一句話,但卻隐藏了古人處世待人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救急不救窮。
在生活中,誰都難免陷入困境,需要别人的幫扶來度過急難,但對于長久的貧窮,别人是無法幫助的。
借米,是因為米可以救急,幫别人度過難關;不借柴,是因為柴火遍地皆是,隻要不懶惰,總能靠自己解決。
“借衣不借鞋”也是相同的道理:臨時借衣是為了應急,鞋子卻是一件長久之物,不能靠借來解決問題。
02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
夫妻之間經常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與朋友相處,離不開吃吃喝喝,而對于親戚,則經常需要禮品往來。
這句話要表達的,或許就是:任何關系都需要維系,但又有不同的尺度。
夫妻之間,相濡以沫,把平淡咀嚼出滋味;朋友之間,經常往來,雖是吃喝仍能促進感情;親戚之間,也需要往來。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麻煩”,你願意承擔這種麻煩的時候,這就是“甜蜜的負擔”,也是世俗煙火裡的溫情。
03吃蔥吃蒜不吃姜。
在這句話裡,姜和“将”諧音,意思是在生活中要有堅守,不要被别人“激将”。
在兵法中,“激将法”是一項計謀,諸葛亮當初就曾用這個計謀來“激”司馬懿。
結果,司馬懿很有“本謀”意識——始終清晰自己要做什麼,所以即使被諸葛亮用女人衣服羞辱,他也依舊堅守不出。
如此,才是取勝之道。
生活中,我們也要有“本謀”意識,不能因為别人激将就沖動行事。
04不怕紅臉關公,就怕抿嘴菩薩。
這句話裡隐藏着民間最通俗的“識人方法”:像關公那樣的紅臉人其實最好相處,因為他“把什麼都寫在臉上”,這樣的人,反而好相處。
至于“抿嘴菩薩”,看他一臉慈悲,但抿着嘴什麼也不說,這樣心思深沉的人其實最不好相處。
鄉野民間,最是純樸,他們沒有太大的機心,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在“鄉下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中,消耗最少。
很多人向往以前的鄉下,或許就是因為那裡沒有這麼多精神内耗。
05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無煩惱。
民間的話說:癡人做媒,傻子做保。
無論是做媒還是做保,都意味着要承擔一份責任,你參與到這件事情中,自然要有始有終,所以就要耗費心力,而且,弄不好還會“好心辦壞事”。
這句話并不同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它更多的像是在說一種“尺度”。
鄉野間人與人之間關系簡單,所以沒必要讓自己糾纏到太多的事情中。
老子說:“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治老死不相往來”。
這或許不是一種理想,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方式。
06菜裡蟲,菜裡死。
菜裡的蟲子最終還是會死在菜裡。
還有一句類似的話:瓦罐不離井上碎,将軍終是陣前亡。
這說得更像是一種歸屬,你選擇一件什麼樣的人生,就要承擔這種選擇的結果。
更積極一些的看法,或許就是無論結果怎樣,都要在你的選擇裡努力。
你隻管努力,最差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07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民間俗語很有意思,還有“擡手不打笑臉人”的說法,至于“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也是在人際關系中的尺度。
彼此之間可以打罵,但不能惡意刺痛對方的傷處。
畢竟,都是關系最好的人,才會把自己的脆弱和傷處告訴你。
所謂适可而止,就是無論多麼生氣,都要忍住最能刺痛對方的那句話。
08親兄弟,明算賬。
這句話至今仍被經常用到,意思是——即使是親兄弟之間,在敏感的問題上也要擺在明面上說明。
其實沒有人能對另一個人感同身受,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
所以,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
“親兄弟,明算賬”的俗語則從另一個角度做了說明,既然有些重要問題是對方不能理解的,那就一定要擺在明面上說清楚。
如此,才是最簡單的相處之道。
這些俗語,流傳千年,如今讀來,還是讓人很有啟發,隻有經曆過實踐檢驗的東西才能恒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