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北宋的詩人、詞人、書法家,公元1103年,他因為“新舊黨争”而被貶至廣西宜州,這首《清明》詩就是在被貶期間所作。
詩的題目雖然叫《清明》,但它卻不是一首緬懷過往、祭奠死者的詩,而是借“清明”之題,書寫生者人生觀的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
清明時節,桃李含笑盛開,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而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死者的墓地,給人凄涼、哀愁的景象。
詩的頭兩句,作者描繪了同一季節兩種環境,兩種氛圍,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自然的生機美好和人世間死亡的凄涼形成了對比,增添了人們悲涼的情緒。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一聲春雷驚醒了冬眠的蛇蟲,它們紛紛開始活動,春雨滋潤萬物,郊外綠草如絲,萬木争榮,春天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這兩句展現了自然界萬物複蘇的景象,為後面抒情達意作了鋪墊。
詩的上半部分,作者描寫了清明時節大自然的美景;詩的下半部分,作者由清明掃墓的習俗聯想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過去有個齊國人,去墓地乞求祭品來充饑,回到家以後卻向妻子和小妾炫耀,說有富人請他喝酒。這種人的人生猥瑣卑下,沒有人格尊嚴。
與之相反,春秋戰國時期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貪圖高官厚祿,甯可隐居山中。晉文公想要他出來做官,就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意志堅定,竟然抱着樹燒死在山中。
在這裡,作者用了兩個典故,前後對應,表現了一樣的人生,但是卻有兩種境界,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在詩的結尾,作者有感于自己被貶的遭遇,發出抱怨:像那位齊人和介子推,誰是賢人?誰是愚蠢的人?千百年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都是埋在長滿野草的荒墳中。
這是作者被貶失意後的心灰意冷,是對現實不滿的諷刺反擊。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作者生動描繪了清明時節萬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由美景聯想到死者,再由死想到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表現了作者對生死的感悟。
詩的全篇采用對比手法,提高了作者表情達意的含蓄性,使詩歌更具審美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