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藝術教育的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提高藝術教育的地位?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高校藝術人才培養重動手實踐之“術”、輕思考明理之“學”——老師們希望學生盡快掌握創作技巧,并在藝術實踐中發揮直接作用,卻忽視了文化積累對于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的深遠意義。重“術”輕“學”導緻一些藝術從業者文化素養不高,不僅限制了他們個人事業的發展,也對整個行業造成不利影響。比如,很多演員在表演中念“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蘇轼《明月幾時有》的詞時,完全是陳述語氣。可這句話分明是蘇轼對時間的思索和對青天的追問,無疑應該是問句。再比如,表達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夜魚龍舞”時,很多演員把眼睛望向水裡和空中,說“看到了魚在水裡遊,龍在天上飛”,可這裡的“魚龍”指的是魚燈和龍燈,描寫的是元宵夜衆人耍燈的場面,表達的是古代人們的狂歡。還有一些創作人員,缺乏對曆史的了解和敬畏,創作出的作品嚴重脫離史實,甚至架空曆史、歪曲曆史,陷入曆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陷阱。凡此種種,皆跟文藝行業從業者在接受藝術教育過程中,把時間和精力多用于對創作技巧的學習而忽視文化積累有關。
要想解決文藝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全面提升文藝工作者的素質,而要全面提升文藝工作者的素質,則應從藝術教育這個“根子”抓起。因此,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藝術教育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近年來,由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先生主持的《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課程力圖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等藝術教育融為一體,用實際行動探索破解藝術人才培養“術”與“學”相脫節的難題。經過多年探索,《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課程成效初顯,引發業界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開始參與這門課的講授。這對于高校藝術教育破解重“術”輕“學”難題具有啟示意義。
課程體系的構建,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就藝術創作而言,藝術始終與求道、明道緊密相關。有“東方黑格爾”之稱的晚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藝者,道之形也。”對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若隻看到“器”的價值,而看不到“道”的意義,敬畏學術便無從談起,藝術之路也很難行穩緻遠。
《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面向北京師範大學藝術類全科博士生開設。課程内容涵蓋易、儒、釋、道、唐詩、宋詞、宋明理學、古代戲曲等國學經典,以美學為隐線,勾勒出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的宏闊氣象,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不同面向的研學之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原汁原味、回歸原典的講授方式,賦予了課程敦厚雅緻的品格。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們培養了“仁者愛人”“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品性情懷,涵養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氣度修養,進而為承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擔當做好準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着大量塑造理想人格、建設社會秩序、構建禮儀道德、塑造國政民風的内容,這些共同構築起學生們的精神家園,能夠在學生們未來的藝術之路上支撐起他們德藝雙修、以德為先、以德養藝的價值追求。
回歸原典,絕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自出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中國文化曆來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載之遺韻”。為此,《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每節課上,授課老師都會給學生留一定的提問交流時間。在這一環節,學生們往往能夠擺脫現有研究的束縛,轉而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經曆,聯系個人聽課的體悟,結合當代審美追求,敞開心扉、提出問題、深入交流。例如,在一次關于民間文藝的課上,一名來自影視專業的博士生反映,她在做中國偶動畫的民族化研究時受到質疑,有人跟她說:“業界最熱門的是數字動畫研究,你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呢?”那位博士生曾有過動搖,但通過學習民間文藝課程,她認識到自己的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堅定了信心,并通過與授課教師的交流,進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新時代,建構新型學科關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等藝術教育真正融為一體,不僅是滿足當下文藝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還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時代要求。高等藝術教育要承擔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使命,立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蕩中保持清醒頭腦,不斷夯實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美學基礎,培養出更多植根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教育、理論評論與創作人才,續寫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許瑩,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文藝報》藝術評論部編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
來源: 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