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
有人說美就是好看啊!
好看是美,但從美學上講“美”不止是好看。
《說文解字》:羊大則美,認為羊長得很肥大就“美”。這說明美與感性享受有關。另一種看法是,羊人為美,人戴着羊頭跳舞才是。
羊大為美多是指感官上的,比如好看。羊人為美多是指社會意義上的,比如說心靈美。
在中國古代講“美”更多的是更接近善,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意義。《論語》講“裡仁為美”,又講 “何謂五美?”孔子回答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裡的“美”講的都是“善”。
蘇格拉底說有用就是美,有害就是醜。這種個人效用論其實也是一中善。
無論是個人感官享受還是社會性的善,美都和感性相關。但是美除了包括感性的“善”還包含另外一種因素,那就是理性的“真”。
歌德說:美是理性的感性形式,意思是說美是理性,但是通過感性的方式呈現出來。
他的好朋友席勒說: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
最早體現出理性内容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是孟子,孟子的美學觀大緻意思是:“理性凝聚的道德,支配感性的剛強意志。”
吾善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舉個例子,摩天大樓很美,因為他包含了某種自然規律的真,如建築學、工程學和力學知識技能。如果不能掌握這種規律而随意搭建,結果可想而知。
那麼為什麼有些不具有建築學規律的東西也很美,如一首詩裡描述:“當前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殘落充滿彈孔的牆壁為什麼也會很美?因為包含了當時全體社會對獨立與自由的共同追求,這是一種對社會群體有益的善。
魏晉風流是什麼?曾經有一位美學大師做了很精辟的提煉那就是:“智慧兼并深情。”隻有智慧沒有深情那是佛陀,隻有深情沒有智慧,那不叫風流,那叫風騷。
馮友蘭總結魏晉風流主要特質: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因此,為什麼我們看紅樓夢很美?裡面有男女之情,裡面有興衰之道(興衰之道是一種真),裡面有警世良言(警世良言是一種善),如果仔細品味《紅樓夢》也是完全符合魏晉風流智慧兼并深情的特質。
為什麼孫子兵法也很美?裡面運籌帷幄之術(運籌帷幄是一種真),裡面有不戰之戰之善(不戰之戰是一種善)。
我們看某些神劇經常會說:“這也太假了吧。”其中隐藏的信息是這種神劇不具有美學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那就是理性部分或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真。
因此,美至少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符合某種自然規律的真,一是指符合某種社會追求的善。
如果美學有公式的話,那麼應該是由某種對社會對群體或者個體有益的善加上掌握了某種事物規律的真組成。即:真 善=美。
東西方美學的主要差異?
一講到歐洲美學就是黃金分割、透視法、色彩和結構,西方美學喜歡講規律和手法。
而東方美學意境和韻味,東方美學更側重意念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西方的藝術包含着一種模拟的功能和接近宗教精華情緒的作用。
東方強調藝術對情感的構建和塑造。
西方的藝術的目的是讓人更接近上帝,更接近神。
東方的藝術的目的是讓人自我完善,與其接近神不如先做個人。
西方的藝術作品要放在顯微鏡下面觀察,因為西方藝術作品講究的是個體的細緻。
東方作品要後退一步,以至于退出世外欣賞,因為東方藝術講究的整體的和諧。最高境界是“上下與天地同流”“大樂與天地和”。
文化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以亞裡士多德理念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剛好與中國相反,西方藝術通過悲劇的恐懼和恫吓達到一種接近宗教作用的情緒宣洩和洗滌。
中國的儒教雖說也是打動感情的,确實讓人平和的,比如樂和禮的作用都是維護和鞏固群體既定秩序的和諧穩定。
先王制樂,非為極口腹耳目之欲,教民平好惡,反人道之正也。
中國人追求的是喜怒哀樂都不能過分,過分傷身,也有損群體的穩定。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
孔子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但是孔子聞鄭聲,卻怒批:“鄭聲淫,鄭聲亂雅。” 淫古意和今義還是有點差異的,古意多為過度的意思。孔子所言“鄭聲淫”主要是說鄭聲在聲律上失正,其非和音中聲,或高亢激昂,或消沉流離,偏離了雅樂中正平和的審美正則。
美學上的自由
什麼是自由?
任性和偏見是一種自由,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上。是做了自己動物性的情緒、欲望,以及社會性的偏見、習俗的奴隸。我看到前幾年各種奇葩書法,那不是一種自由,更多的是任性地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那麼,自由是什麼?
自由是由于對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規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須掌握了具有客觀有效性的行動力量,漸漸溶解了這些規律的束縛後,從得到一種新生。這種力量之所以自由,他的前提是在于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觀規律。
網友判斷那些書法家是大師還是神棍,就是看他們的小楷寫的怎麼樣?是否掌握了書法藝術的規律多半可以通過這一點來判斷,如果沒有掌握書法技術而到處宣揚自己在書法上的創新,就談不上書法藝術。
因此,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都是自由。無論是從心欲還是遊刃有餘的前提,都是技藝的純屬。比如孔子“遊于藝”的态度,比如庖丁“以神遇不以目視”的境界,在客觀行動上駕馭了客觀規律的主體實踐才能達到自由的境界。因此自由的前提一定是掌握了客觀有效性的行動力量。
審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我非常贊同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是沒有問題,對個人或者群體來說都是很容易的,因為這是獲得自信的主要力量。問題是是否能美人之美?美人之美不僅需要審美的眼睛、審美技術、審美工具、審美理論或者審美知識,更需要海納百川的心胸。隻有做到了美人之美才能做到美美與共,這也是天下大同的基礎。
這不僅是一種審美境界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TOP商學TOP商學旨在為讀者提供系統性的商業知識,有用、有趣的商業洞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