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9:44:09

蘇轼,這顆響徹千古的文壇之星,一直明亮閃耀至今。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轼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展覽以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轼藝術造詣與其人格風範。

作為千百年中詩書畫三絕的佼佼者,蘇轼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絕唱,有絕唱之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灑脫。他的文人形象與“豪放詞”的風格碰撞出绮麗的光彩,再加上一生并不平坦的路途和灑脫不羁的浪子情懷,都構成了一個矛盾統一的傳奇文人形象。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評價: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鬥争的漩渦之中,卻又是風光霁月的。他的詩文作品暴露了他的内心,流露出他的本性,林語堂評:莫不真笃而誠懇。

這樣一位讓人“競折腰”的文人典範,他的精神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千年的時光中留下了許許多多未能湮滅的或紀念、或緻敬、或贊美的印記,這些痕迹拼接起來,可以管窺一二蘇轼的精神思想和人格魅力。

蘇轼小像 文人對楷模的想象和贊美

作為大衆偶像,一定要有個“像”,對着這個“像”人們能時時提醒自己學習楷模、積極進取,同時也可标榜自己神追楷模、思想精神及品格與其高度一緻,因此曆代不乏出自名家手筆的蘇轼畫像流傳于世。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1

元 趙孟頫 《蘇東坡小像》。資料圖片

這張蘇轼小像的作者是元人趙孟頫,無論從書法方面的建樹還是繪畫成就,他亦可稱一代宗師,這件作品是趙孟頫所書蘇轼的經典文學作品《前後赤壁賦》冊首所帶的一幅畫像。

畫中蘇轼戴着經典的“東坡帽”,秀眉炯目、手持竹杖的姿态讓人想起蘇轼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雅士風度之外不禁讓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恣意和潇灑,這張畫像顯示了趙孟頫對“蘇轼文化人格”的認同和仰慕。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2

明 朱之蕃 《臨李公麟畫蘇轼像》 。資料圖片

明代一位工書畫的大臣朱之蕃也畫過蘇轼像,作品稱作《臨李公麟畫蘇轼像》,這件作品所依據的粉本傳為蘇轼友人李公麟所作,所以本件作品稱“臨”為臨摹之意。

畫作中是蘇轼晚年被貶海南時的一個場景,他在訪友途中遇到大雨,于是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提起衣擺在雨中行走,途中婦人小孩見狀争相笑看,農家的狗也跟着吠叫,但是蘇東坡謂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圖表現了蘇轼在逆境中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寵辱不驚、一派坦然,這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精神品格,此類笠屐像也成為後世描繪蘇轼形象的一種經典範式。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3

明 《東坡先生贊像》。資料圖片

這是蘇轼行書《治平帖卷》引首之上,明人所畫蘇轼像及釋東臯妙聲所書《東坡先生像贊》。《治平帖卷》是蘇轼書寫的信劄,内容主要是委托鄉僧照管墳茔之事。

《治平帖卷》據考證是蘇轼30餘歲時于北宋熙甯年間在京師時所作,在此不做贅述。我們先看畫上的題詞:

岷山峨峨,江水所出。鐘為異人,生此王國。秉帝杼機,黼黻萬物。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猶河漢之無極。若夫紫薇玉堂,瓊崖亦壁,閱富貴于春夢,等榮名于戲劇。忠君之志,雖困愈堅;浩然之氣,之死不屈。至其臨絕答維琳之語,此尤非數子之所能及也。

以上内容評價了蘇轼的一生,稱蘇轼之才“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猶河漢之無極”;評其安之若素的堅定心性“閱富貴于春夢,等榮名于戲劇”富貴榮名皆等閑、毀譽不入心;最後“忠君之志,雖困愈堅;浩然之氣,之死不屈”的評價圓滿了古代文人對“完美士大夫”的所有想象。他雖困頓一生,然忠君愛民之志未移,養浩然正氣俯仰無愧,名流千古而成為美談和楷模。

到赤壁一遊 留下千年美文

中國近代傑出的山水畫家李可染在晚年時看到了中國藝術的曙光漸漸升起,于是提出“東方既白”藝術理念,“東方既白”出自蘇轼《赤壁賦》最後一句: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東方既白”預示了黑暗過去、光明已經到來,這也是蘇轼在困境時的曙光。

創作《赤壁賦》之前,蘇轼剛剛經曆生死險境:被誣陷入獄,一度面臨死亡的威脅,甚至在獄中創作“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準備與親人訣别。也許是皇帝惜才并不想殺他,也可能是多方營救起到作用,蘇轼最終出獄被貶谪黃州。在此期間,蘇轼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千年美文《赤壁賦》。

《赤壁賦》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展示了“蘇子”與“客”泛舟赤壁的所見所聞,主要内容則是由景移情,從“蘇子”與“客”的對話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客”問: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由曹操及己,認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子”答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相較于“客”的通透消極,“蘇子”對人生的看法則更寬宏博大,透露一種“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覺悟。

《赤壁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景、理融合,“蘇子”與“客”的人生對答既是他自己在絕境中的悟道,也讓千百年來的後來者産生了無數的共情感慨,因此蘇轼遊赤壁也是曆代畫家愛表達的創作題材。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4

宋人 《赤壁圖頁》。資料圖片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5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6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7

關于蘇轼一生的足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8

金 武元直 《赤壁圖》。資料圖片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于故宮博物院官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