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内科 ,作者張亞妹
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内科.
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内科官方公衆号。歡迎關注!我們将不定期分享兒童健康科普知識。
兒童的心理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常見的有遺傳、生理特點、氣質、養育、家庭環境、集體環境、社會等。這裡我們主要提及不同的氣質類型及家庭養育環境的影響。
我們知道孩子有不同的氣質特點,不同氣質特點的兒童行為表現會很不一樣。
有些孩子可表現為安靜,有些可表現為活躍,有些面對突然間的改變很難适應新環境,有些适應能力卻很強。這些都是不同氣質類型孩子行為表現上的差異性,不能用好與壞來評定。
作為父母如果不去了解孩子原有的氣質和類型,不去試着理解和接納,那麼當父母的期望、要求與孩子的氣質類型不相符時,兒童行為問題就更容易發生了。
家長往往總會以“别人家的孩子”或 “好孩子”為标杆去評定孩子的表現,不區分個體差異,這樣容易引發更多的焦慮和不安,造成養育環境的緊張。比如針對慢熱型的孩子,當孩子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卻被推出去完成一些事情,孩子就可能出現更明顯的退縮和違拗行為。對此,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接納與鼓勵,并且針對孩子慢熱的特點予以更寬松的适應時間。
另一方面,養育的環境不同,孩子的表現也會不同。
當然,孩子的心理行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盡量使其在一個相對和諧、團結、友愛、公平、積極向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行為得到良好的發展。
下面列舉門診中常見的一些兒童行為問題:
01喂養和進食問題: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兒童營養供給已經不成問題,但是食欲差、挑食、偏食的兒童卻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究其原因,大多數是飲食習慣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喂養問題。
例如:添加輔食時期的小年齡組7-8個月的寶寶,經常表現有添加輔食困難,不願意嘗試新的食物,飲食單一,甚至隻喝奶的情況。面對孩子的拒新心理,主要解決方法是增加嘗試次數。拒絕新食物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能,通常情況下如果給予了10-20次新食物的嘗試,往往都會接受。同時要注意,保持愉悅的情緒、不強迫進食也很重要。
對于大一點的寶寶,我們需要提供專用的餐椅和地點,并允許孩子用手抓食、鼓勵自主進食,給孩子自己練習的機會。進餐時避免分心,不要看手機、電視、玩玩具,不要趁其不備、不考慮孩子感受地強迫進食。建議固定時間結束一餐,進餐時間大概20分鐘左右。如果沒有吃飽,也不要擔心孩子這頓沒吃好,等會加一頓,下一餐要在3小時後給予,讓孩子适度地體驗饑餓感,獲取主動進食的欲望也是很重要的。
這就是進食的“3W 1H 原則”,吃什麼(What)、在什麼地方吃(Where)、 在什麼時候吃(When)三個“W”由養育者決定,但吃多少(How much)這個“H”則孩子由自己決定。
02睡眠問題
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當中度過的,而兒童睡眠的時間更長,越小的孩子睡眠時間越長。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睡眠不踏實,需要的伴睡條件特别多:比如吃奶、抱、哄、搖,以及頻繁夜醒等。
吃着奶頭入睡、抱睡、搖晃睡,這些行為在嬰兒3個月内是被允許的,但3個月後需要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主入睡習慣,在孩子想睡但沒睡着時放在床上。在床上入睡很重要,這樣在孩子6個月以上夜間不再需要進食後,在睡眠周期交替出現時能在床上自主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
還有就是夜奶的問題。很多寶媽為了省事,孩子一醒就塞奶頭,結果培養了孩子吃着奶頭入睡的習慣,以至于很多比較大月份的寶寶半夜在睡眠周期交替時發現伴睡條件消失而哭鬧尋找。如果一旦養成了不好的睡眠鍊接,那麼需要家長盡量統一意見,溫和而堅定地,逐漸降低伴睡條件及慢慢延長回應時間,讓孩子自己适應在床上入睡。
03語言問題
兒童語言問題也非常常見,确診語言或言語損害的男孩比女孩多2倍以上。但家長對這方面的問題往往不夠重視,認為貴人語遲,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說。雖然其中50%的孩子是可以逐漸達到正常(這部分孩子一般是能聽懂說話的内容,隻是表達性不好),但剩下的可能會有一些發育問題。
寶寶語言發育的進程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如果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在三歲進入幼兒園時就容易遭到同齡人的排擠。三歲後會遇到交互性的遊戲,也就是一問一答。當孩子不能對答時,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甚至引發更多的退縮行為及肢體沖突等問題。
針對孩子的語言問題,三歲前是幹預的黃金期。家長不要盲目樂觀地選擇坐等而錯失最佳的幹預時機。
04重複性行為和習慣
重複性行為包括很多形式,如搖晃、吸吮手指、撞頭、咬指甲、拔毛、抽動、交叉擦腿等,這些行為當中,吸吮手指在兒童保健門診較為常見。吸吮手指通常對嬰兒和低齡兒童無害,但是如果在4-6歲後仍存在且吸吮頻率高,則可能導緻一些問題。常見的後遺症是口腔問題,如前牙開颌,降低牙槽骨的發育、黏膜創傷甚至導緻面部骨骼的改變。吸吮拇指和其他手指也是兒童甲溝炎的常見原因。
當孩子超過4-6歲後,吸吮手指才應考慮治療。如果吸吮拇指發生不頻繁,或者隻是對壓力的短暫反應,通常表明不需治療;如果吸吮拇指導緻口腔問題、手指畸形、孩子苦惱,則表明需要治療。如果吸吮拇指導緻父母嚴重的負面反應,在開始其他任何治療前,應首先停止父母對孩子吸吮拇指的評論。如果其他的壓力或者焦慮源被認為與吮吸拇指相關,則應在治療吸吮之前制定計劃來緩解這些壓力源。
05兒童情緒相關的行為問題
兒童常見的情緒相關行為問題主要包括發脾氣、暴怒、攻擊性行為、拒絕上學等。
(一)發脾氣
發脾氣是兒童在遇到挫折或者某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表現出來的哭鬧、吵鬧,在幼兒或學齡前期更為常見。每個人都會發脾氣,2-3歲的孩子發脾氣很正常。但随着年齡的增長,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情緒調控能力也會增強。如果到4、5歲後仍然常常發脾氣、持續時間長,我們認為還是有問題的。孩子反複持續發脾氣往往與養育人的不正确應答有關系,一般是養育人對兒童要求一味地滿足,使得兒童缺乏調控情緒的能力。
比如說孩子在飯前喝飲料,媽媽不答應,孩子就會哭鬧。如果母親認為孩子哭鬧真煩,就給了孩子飲料,當下一次遇到不能滿足的情況時,孩子依然會選擇大哭大鬧,相當于助長了不良行為。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應當事先約定好,飯前不吃糖或者喝飲料。
然後對孩子的哭我們要做到接納和共情,表達理解他很想喝飲料的心情,知道他很難過,允許他哭鬧。這樣當孩子一次一次地哭,我們幫助他們去理解内心的感受,去轉化難以承受的情緒,讓孩子懂得了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孩子才能擁有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其實生活中情緒無所謂好壞之分,如果情緒疏通的道路被堵住了,孩子内在的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壓抑起來,長大後就很容易焦慮、害怕,很難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
(二)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兒童欲望得不到滿足去采取損害他人及破壞物品的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及搶别人東西等。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往往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攻擊性行為包括語言攻擊和暴力攻擊,男孩子暴力攻擊多,女孩子語言攻擊多。當孩子發生攻擊性行為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眼疾手快地終止在過程中,就是說如果孩子過來打人,在孩子手揮動的過程中就要制止他,并且嚴厲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如果攻擊性行為一旦發生,可以适當地進行懲罰。建議采取暫時隔離法,讓孩子安靜地待在一個角落,按一歲1分鐘來計算,比如說5歲的孩子5分鐘,隔離的環境要盡量單一。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講出需求、表達願望,或者用其它方式發洩不滿。當然,家長自身首先不要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以免孩子習得并以此來解決以後的沖突和問題。
還有很多其它的發育行為問題,比如說遺尿、遺糞、屏氣發作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無論哪種行為問題,我們家長都要做到不責罵、不諷刺、防止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幫助孩子克服孩羞愧和自責情緒,用更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行為的塑造和治療。
兒童保健及兒童語言專病門診
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内科開設有兒童保健及兒童語言專病門診,歡迎前來就診、咨詢。
兒童保健門診出診時間:
回龍觀院區:
周二(普通号);周五下午(普通号)
周五全天(42天複查專用号)
新龍澤院區:
周一(副主任醫師);周三、周五、周六下午(普通号)
兒童語言門診出診時間:
新龍澤院區:
周六下午(普通号)
文丨小兒内科 張亞妹
編輯丨靳曉方 于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