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裡,大年初一尤其是不能掃地的,即便屋裡花生皮、瓜子皮、糖紙等鋪滿一地也不行。大年初一的垃圾代表着一家的财貝,若實在看不過去,也隻能把垃圾掃一掃堆在一起,決不能倒出去。
對于這些不着邊的傳統,我都是嗤之以鼻,但是依舊會盡量遵守,不要背離長輩的觀念。
文中選用圖片均為網圖,侵權立删。
其實,大年初一的講究還有挺多的,比如生米不下鍋,隻吃年前準備好的熟食;鍋裡得有東西壓鍋,就是不能空着,最好是魚(一般都是面蒸的),代表年年有餘。
至于不下生米這一點,我更是提出質疑。大年夜包的餃子不也是生的嗎,大年初一還不是照樣去煮,為什麼生米就不行?生米不下鍋,生菜為什麼可以?
再有,說是大年初一不幹活,為什麼還要去做飯、燒水。
難道,不幹活的隻是男人和孩子嗎?這一點老一輩的家庭主婦們可免不了。我看得太多太多,男人們都在桌子邊喝酒品茶,女人們就得圍在爐子邊炒菜燒水。哪家男人們一天不起席,哪家的女人們一天不離爐竈。
不管哪一天,洗漱總是不能禁止的吧,可是為什麼不能洗頭發呢,不是大同小異的形式嗎?我到底沒有搞明白,都說是老規矩。
大年初一晚上要早早地關門睡覺,不要影響貓嫁女,是我們當地的傳統習俗之一。
我們後來在故事裡聽到的都是“老鼠嫁女兒”,隻有我們家鄉這裡說的是“貓嫁女”。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是母親弄錯了。後來在百度搜索到下面這段話:
清康熙年間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詩集》中,有一首題作《人日》的七言絕句寫道: 靈辰剪彩古來興, 閨閣訛言笑益增。 此日相傳貓嫁女, 兒啼嗚拍不張燈。這首詩給我們提供了清初山東淄川一帶“人日”節俗的具體信息,填補了縣志的空白。其中,“貓嫁女”“不張燈’的事象,更具有山東地方特色,與他省的“鼠娶婦”之類一樣,充滿了濃重的傳統俗信心态和鄉土情趣。
這段話中的“人日”是指正月初七,但我們這裡的傳統是初一。我也覺得初一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年夜晚上一般都睡得晚,初一早上又得早起去拜年。記得我們還是小孩子時,從大年三十開始,到初一整個白天又興奮了一天,初一晚上還是不盡興,但是吃完晚飯,父母就不允許我們外出玩耍了,看電視也不行,那時候“貓嫁女”就是最好的說辭。往往聽完故事後,我們也就打着哈欠乖乖聽話睡覺去了。
後來,雖然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騙小孩子的把戲,但父母還是會這樣說,隻是少了開始那一本正經的腔調,我們央求幾句之後,也不再堅持。
長大以後,回想一下,還是大人理智,應該就是用這種故事的方法讓大人孩子補補覺,好使過節的興奮勁兒有節有度。
大年初一的禁忌實在太多太多,時代在發展,雖然已經破除了一些,但依舊保留了不少。很長時間沒有長輩在身邊唠叨,我也好像忘記了不少,這兩年與文字親密接觸之後,看見不少朋友們讨論、記錄,突然一下子想起來些,那就零零散散地記錄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