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為中秋節,“中秋”一詞源于漢代文獻,發揚至唐宋。其實該節在我國至少有2000多年曆史,先秦時期的古人多在秋收時祭祀月神。
另外,中秋節有許多别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加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俗稱“月節”“月夕”。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甯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在古人的概念裡,日月分屬陰陽兩極,隻有陰陽平衡,最終歸于起點,故此古人非常重視祭祀日月的活動。
從春秋時期開始,各政權統治者長期舉行盛大的祭月活動。民間百姓雖沒有皇室那麼聲勢浩大,卻也想着向上天神明表明心意。
于是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感謝神明饋贈,拿出貢品,舉行中秋祭月活動。
魏晉時期,人們在中秋祭月時增添“賞月”習俗。顧名思義,文人墨客共同飲酒賞月,大家抒發心中所想,品酒鬥詩,場面好不熱鬧。
唐朝時期,各地還會舉行盛大的賞月品詩會,大詩人李白就曾經寫下《月下獨酌》這首千古名篇。還有一首廣為流傳的《靜夜思》,與天上明月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包括張九齡、杜甫、白居易,都曾經寫過關于明月的詩句,其中不乏與中秋節有聯系。
不同于古人會在中秋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大部分現代人因為工作學習繁忙,無法與家人賞月團聚,随便吃兩塊月餅就等于“應節”。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更是地大物博,經過數千年發展,南方與北方地區逐漸演變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節習俗。
而每一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不僅僅會有吃月餅,還有許多大家不了解的相關食俗文化。
那我們就從中秋節這天吃什麼開始說起。月餅,應當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種節俗食物。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到來之前,各大商超會推出新式月餅。或采用精美包裝,或在口味上推陳出新,吸引顧客購買。
然而,月餅不僅是中秋特色美食,千百年前,它還是重要的祭品,供奉給月神吃的供品。
按照古人理解,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夜,隻有月神先享用貢品,才會把福氣留在月餅上。祭拜者将其分食,全家老幼便可以得到上天神靈的賜福。
發展至唐宋時期,月餅才有了正式名稱,其口味和形狀與如今相差無幾。現如今,我國南方地區會在中秋節這一天制作特色食物,為家中成員祈求福報。
江浙地區會在中秋節這天制作藕盒子。藕盒子是一道家常菜,多見于江浙、湖北,制作方法非常簡單,把藕片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放油鍋裡煎至金黃,故稱之為藕盒子,或“藕餅”。
江浙人認為中秋乃團圓之夜,家裡人吃藕盒子有團圓之意。中醫則認為藕經過煮熟後,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特别适合在秋燥日食用。
除吃藕盒子外,南方地區的朋友還會在中秋當日飲用桂花酒。
古老相傳,月中有桂樹,桂樹旁有一位伐桂之人,名曰吳剛。吳剛曾跟随仙人修道,後犯了錯誤,貶至月上。月桂高五百丈,随砍随愈,以此來懲罰吳剛。
桂花酒與月中桂樹有相近之意,人們嗅着陣陣桂香,喝上一杯桂花蜜酒,一家老幼和和美美、甜甜蜜蜜。
嶺南地區的朋友會在中秋節這一天吃田螺、芋頭。
清鹹豐年間《順德縣志》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後正是田螺肉質肥美,食用的最佳時節,經簡單烹饪後,田螺成為一道美味佳肴、老少鹹宜。
食芋頭,則寓意“ 辟災消邪”。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祈願家中成員百毒不侵、消災納福。
北方地區的朋友會在中秋的飯桌上準備香梨,寓意中秋吃梨不分離。梨還能清熱化痰,觥籌交錯之際,能給參會者帶來些許清涼。中醫認為,梨乃養生防燥的佳品。
除吃梨之外,東北地區的朋友會在中秋節這一天特意吃毛豆,寓意來年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可以看出,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的朋友,在中秋節這一天不僅隻吃月餅,還會準備許多特色食物。無論桂花酒、藕盒子,或其他應節食物,都寄托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心意,凡事祈求好彩頭。
在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吃一些既美味又符合節日習俗的食物,那想必是極好的。
時至今日,中秋節已經成為我們的傳統節日,留下了許多的風俗習慣。雖說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但我們依舊希望,哪怕再過千年、萬年,中秋的習俗都能一直延續下去,莫要讓傳統文化葬送在我們的手中。
參考文獻:
[1]中秋起源與習俗,作者李定楹,八桂僑刊 2004年05期
[2]中秋節的起源與中秋月的文化意象,作者王穎,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8年01期
[3]淺析閩台地區中秋“博餅”風俗的起源、演化及文化内涵,作者潘蔭庭,閩台文化研究 2015年04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