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遠眺
9月27日。丹霞地貌是一種色赤如霞而特别漂亮的地貌,由紅色砂岩和砂礫岩經斷層切割、流水沖刷侵蝕而形成,分布比較廣泛。但是廣東仁化縣的丹霞地貌非同一般,其岩層厚度巨大、色如渥丹、分布面積很大,非常引人注目,因此也成為了丹霞地貌的最初研究命名之地。
丹霞山地貌
遊覽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有兩條路線,一條乘竹排走水路,畫中遊覽丹霞勝景;一條乘索道登山頂,雲間欣賞丹霞全貌。
乘竹排遊之前,可先順路觀賞景區最著名的景點—陽原石。陽原石一柱擎天,高26米,粗6米,确實隻“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丹霞山元陽石
觀後,乘景交車至碼頭坐竹排遊覽。河水碧綠清澈,夾岸竹木随風搖曳,時有白鹭翩翩出沒其間。水上竹排飄行,兩岸丹霞奇峰相對而出,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山形變換無窮,發人想象,景區卻給其随形賦名,不過遊客完全可随意發揮,不受約束。
水路丹霞
水路丹霞
水路丹霞
水路丹霞
登岸後,乘景交車返回出發點,再駕車至主景區乘索道上山(往返票價60元/人)。丹霞山頂兩個最主要的景點必看,一個是舵石觀景台,一個是韶音觀景台,其他景點可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遊覽。
舵石觀景台在丹霞山一端,百丈丹崖淩于煙岚之中,其上“舵石”巨字不知誰人手筆。憑欄縱目,山如奔象、水若遊龍,綠野縱橫,煙雲蒸騰,數十裡美景盡收眼底;韶音觀景台在山頂索道站後300餘米處。其地景色甚殊,建有觀景平台和兩層觀景樓閣,可據此觀景聽濤。駐足閣上,時有風吹壑鳴,如聞韶音,更台上有嘉文《韶音亭記》,閱之怡心。
丹崖舵石
舵石遠眺
舵石遠眺
韶音台遠眺
韶音台遠眺
韶音台遠眺
天氣炎熱,遊罷已無餘興,遂駕車赴東莞。
附《韶音亭記》,共欣賞:
山川形勝,宇宙萬物,能以雄偉絢麗聞名遐迩者衆,兼有人文史迹、曠世奇觀者少。而丹霞山以雄奇險秀幽古廣為特色,集绮麗風光、人文景觀于一體,攬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之光環,跻身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可謂風毛麟角。
昔舜帝南巡,曾指點“大丹霞”三十六韶石,登韶峰而奏韶樂,史有記之。故後世丹霞山之營者、僧者、文者、遊者,無不以攀寶珠以觀旭日、眺群峰而悟韶音為至興。然山高崖險,憾無平台亭閣以稱大觀也。
丙戌之歲,丹霞山風景名勝區、丹霞山索道公司想遊人之所想,選址寶珠峰頂東南端視野開闊處,籌建觀景亭台,由丹霞山索道公司籌資,仁化縣建築設計公司設計,湘人周雲華擔綱主建。于是勒石為坎、夯砼為台、倚峰為亭。年内,二層寶頂樓閣式觀景亭即翼然玉立、飛峙高崖之上矣。
竣工之日,我有幸與張棟、周雲華二友登亭攬勝。放眼東南,棋僧帽峰赫然在左,長老峰屹然在右,中間三十六韶峰嵯峨突兀、棋布星羅。南風乍起,亭寨回聲,頓覺韶音繞柱萦梁、綿延不絕。面對如此形聲并茂之展然大觀,一時靈感萌動,不禁脫口喊出“韶音亭”三字,同遊者皆撫掌為贊,于是以之為亭名,赧與後遊者同體察惬玩也。是為記。
寶慶龍兆康撰 丙戌季秋月于丹霞山寶珠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