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骞說
新學期已來,孩子開始投入校園生活。
很多父母目送孩子走進校門時,臉上還有一些“放不下”的表情。
“孩子能适應校園生活嗎?”
“在家懶散習慣了,上課能集中注意力嗎?”
“會不會交到壞朋友?受欺負怎麼辦?”
這些都是萦繞父母心頭的疑慮,恨不得時刻陪着孩子。
其實,我們應該選擇相信孩子不是嗎?
與其天天把囑咐的話挂在嘴邊來增加孩子的負擔,不如讓孩子學會下面這5個心理學效應。
澳瑞森 • 梅倫說:“人類心靈深處,有許多沉睡的力量;喚醒這些人們從未夢想過的力量,巧妙運用,便能徹底改變一生。”
這幾個心理學效應便有此般神奇力量。
不僅可以有助于孩子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現象及個人性背後的原因。
從而幫助孩子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時,能擁有智慧的判斷。
熟練運用這幾個心理學效應的孩子,孩子校園生活“不踩坑”。
青蛙效應
憂患意識,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關于學習,讓孩子明白,隻有不斷努力,尋求進步,才會取得最後的成功。
反之,就會落後于人。
從“青蛙效應”中,能看到這個道理。
青蛙效應:
有人把一隻青蛙放入開水裡,受到高溫刺激,青蛙“騰”地從水中跳了出來,救了自己一命。
但另一隻青蛙卻被放進鍋中溫水裡,它慶幸自己還能如此舒适,不知不覺放松了警惕。
覺察不到水下有火正在加熱,最終被沸水燙死。
有不少孩子,在獲得了一些成績後容易沾沾自喜。
如果不及時端正心态,恐怕孩子越來越看不清自身問題,也開始為懶惰找理由,不願接受改變,不想付出努力,丢了上進的志氣。
當然,安于現狀的孩子,也看不見被趕超的危機,最後被不斷努力的同伴超越,甚至落後出局。
父母這樣告訴孩子:
任何時候,需懷有“憂患”意識,不在舒适圈裡,享受安逸,尤其取得好成績之時,更要警惕。
隻有走出舒适,不間斷付出努力,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刺猬效應
與人相處,親密有間
孩子與同伴相處,常常有一顆赤誠之心,對朋友能掏心窩也很快樂。
但很快,又因為摩擦受傷難過,甚至倍受打擊。
在人際關系中,教孩子運用“刺猬效應”。
刺猬效應:
西方生物學家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在寒冷的冬天,把一些刺猬聚集在一起。
為了取暖,刺猬緊挨着彼此相互取暖,但很快,它們就被紮得渾身是傷,不得不遠離對方。
就這樣,它們不斷調整與同伴的距離,最後找到了讓自己不至于受傷,又能相互取暖的距離。
這就是“刺猬效應”,又名“距離效應”。
父母這樣告訴孩子:
友誼應當珍惜,但相處需要技巧。
學會以“刺猬效應”和朋友相處,找到和夥伴之間,讓彼此都舒适的距離,這既不會因關系太近産生厭煩,或摩擦受傷,但又不至于離得太遠變得生疏。
如此,關系才能更加融洽,持久。
鲇魚效應
競争激烈的環境,更能實現自我突破
孩子在充滿競争的學習環境中,會感覺有壓力,容易産生逃避情緒。
但改變它最好的辦法,是接受挑戰,直面壓力才會讓它變為動力,讓自身潛能得到激發。
看看“鲶魚效應”就能明白。
鲇魚效應:
在挪威,許多人都以捕魚為生,他們在深海發現了大量的沙丁魚。
沙丁魚味道鮮美,很受人歡迎,遺憾的是,沙丁魚打上來後,還沒被運到岸邊就會死去。
有一次,漁民無意在沙丁魚中放了幾條鲇魚,發現被運往岸邊的沙丁魚竟都活了下來。
原來,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它不停地追逐沙丁魚。
為了逃命,沙丁魚拼命遊動,其活力被激發因此存活。
這個現象就被稱為“鲶魚效應”,它給人的啟示是,安逸的環境容易讓人喪失生命活力,而在充滿挑戰和競争的環境中,能激發潛能,有助人突破自己。
傅園慧出生時是溶血兒,小時候又患上哮喘,一發作就痛苦不堪。
為了鍛煉傅園慧,爸爸把她送去學遊泳。
剛開始,傅園慧的哮喘并沒有見好,曾高燒7天不退,他們也想到了放棄,但還是陪傅園慧堅持了下來。通過4年遊泳,傅園慧身體素質越來越好,最後還成為了世界遊泳冠軍。
可見,充滿挑戰的環境,反而能激發出人内心意想不到的潛力。
父母這樣告訴孩子:
學習環境中的競争和壓力,并不見得是件壞事。
在困難面前,不害怕、不逃避,願意接受挑戰,并付出努力,反而能突破自身局限,獲得更好的成績。
羊群效應
凡事思考結果,不盲目随大流
喜歡模仿别人,是孩子的特性,這也讓他們會更輕易地随從大流,容易帶來負面結果。
長此以往,孩子的個性也會被消磨。
羊群效應:
心理學家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群羊前面放一根木棍,如果第一隻羊跳了過去,後面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着跳過去。
有趣的是,當木棍抽走後,後面羊走到此地,依然還會像前面的一樣,跳一下過去。
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羊群效應”,是種“從衆心理”,它是指個人跟随大衆的現象。
從衆心理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理性的,經過思考後做出選擇;
一種是非理性的盲從,甚至搞不清楚這樣做的原因。
孩子們從衆,多數時候未經深思熟慮。比如,周圍的同學都打耳釘、化妝,自己不知不覺也受影響。同學玩網遊、以說痞子童謠為樂,孩子随大流也樂在其中,甚至還會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比如,抄作業、考試作弊等等。
當然,孩子身邊也不乏有好的行為現象,如,大家喜歡閱讀、追捧書法、跳街舞等。
聖經中有句話說:“衆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父母這樣告訴孩子:
當大家都在做某件事,在參與前需要考慮這幾點:
1、這件事是否違反學校的規則?
2、它對自己和他人有何壞處?益處是什麼?
3、我是真心喜歡,還是因為大家都在做?
違反規則,有損自己和他人益處的事,避免讓孩子參與,不然将會承擔後果,如果處理不了,可以讓他盡快請求父母的幫助。
而那些表面上看來不錯的“好事”,也需要經過思考,或與父母商量後再做決定。
總之,需要把握一個原則:衆人以為美的事,需要三思而後行,不盲目跟風。
木桶定律
取長補短,才能更好成長
提高孩子能力的一種辦法,是找到短闆,然後補足它。
木桶定律:
在木桶的制作中,木闆難免長短不一,決定這個木桶最大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闆。
反而恰恰受制于最短木闆的高度,這就是“木桶定律”。
它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恰恰是他的短闆,找到自身短處所在,并補足它,能力就會被提升。
甯海中學一位叫趙啟琛的男生,由于英語太差,高一常考好幾次全班倒數第一。然而,三年後卻以全校第二的好成績考入了清華。
在這樣的跨度之間,趙啟琛做對了一件事,就是下功夫補足了在英語上的短闆。
孩子不容易看到自身的短處,也不知道如何面對。
父母這樣告訴孩子:
短闆存在每個人身上,它不可怕,也不意味着失敗。隻要找到并補足它,就提升自我能力,更豐滿地成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當下要走的路,将來可能會面對的問題,大事小事哪樣都會考慮,天下父母之心,就是如此。
把處事的智慧告訴孩子,放手并陪伴他經曆,孩子的步子就能走得更穩,前面的路也會更寬。
願經曆化作孩子的财富,也有智慧成就豐滿的人生。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骞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