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登基。朱允炆上位後,“藩強君弱”,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開始忽悠建文帝削藩。這一削藩,直接導緻了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從北京一路打到南京,史稱“靖難之役”。
朱允炆即位後,未曾有失德之舉,削藩也是自己家的事,按理來說,老百姓是不希望再起戰事的,也就是說朱棣造反是不符合民意的。另外,朱允炆作為中央政權掌握的兵力遠遠大于燕王的,但是卻讓朱棣成了曆史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
明明朱棣在戰力、民心上都不占優勢,但偏偏就讓大明王朝自此換了主人,朱允炆怎麼就幹不過朱棣呢?
一、削藩的順序出現了失誤
在削藩的順序上,齊泰、黃子澄意見不一。齊泰主張首先除掉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而黃子澄則主張先除掉有過錯的藩王,取得輿論支持。朱允炆選擇了黃子澄的方案,先後削了5位親王,正是這5位親王的現狀讓朱棣決心起兵,然而朱允炆未曾采用齊泰的方案,給了燕王足夠的準備時間。
二、朱允炆的優柔寡斷
大戰之前,朱棣派其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參加朱元璋的祭祀儀式。朱允炆本可以軟禁朱棣的三子作為人質,借此牽制朱棣。可朱允炆猶豫再三,還是将這三個人放行了。另外,所謂“擒賊先擒王”朱棣反叛後,建文帝卻明诏不允許傷害朱棣,導緻朱棣多次絕處逢生最終險中得勝,燕兵越戰越勇。
三、用人上出現了問題
一提到朱允炆沒能阻止朱棣,後人總把問題歸到李景隆身上,兵敗正壩村和白溝村後,軍心潰散,易守難攻又糧草充足可打持久戰,但繼續委以重任的他卻一意孤行。李景隆兵敗塗地,把六十萬大軍丢得一幹二淨。當朱棣部攻入南京城時,李景隆開城投降,南京失守。
四、戰術上不合适
燕兵和中央軍的優缺點還是很明顯的,燕兵常年固守北平,有常年塞外作戰抗擊蒙古兵的經驗,但是無奈将少兵少;而中央軍不缺人,但是常年在内地,作戰的機會少,經驗不如燕兵。針對燕兵的缺點應該是盡最大可能去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中央政府的戰術也是恰恰相反,一城一城地守,一地一地地防,結果是燕王朱棣的軍隊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朱允炆無論膽識謀略還是閱曆都無法與朱棣相比,這多重的因素,最終造成了朱允炆占據了那麼好的優勢,卻最終生死不明的可悲結局。
#朱允炆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