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碧桂園杯小組之戰王天一與許銀川

碧桂園杯小組之戰王天一與許銀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21:33:29

碧桂園杯小組之戰王天一與許銀川(好好告别王一方推薦序)1

這是一本出自安甯療護醫生的臨床陪伴手記,時髦的說法是“叙事醫學的生命書寫”。作者凱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資深的全科大夫、安甯療護專家,也是一位認知心理學家,還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該書的基調很特别,聚焦于生命末期的“養尊處優”話題。

在中國人的詞語之林裡,“養尊處優”不是一個讨人喜歡的詞,但是,安甯療護(安甯緩和醫療)賦予了它新的意義。無論是在受慢病煎熬的生命末期,還是在深度衰老的彌留期,患者都不再需要生命救助。雖然當今時代的生命支持設備、急救技術足夠先進,能夠讓他們繼續苟延殘喘,但是這樣的生活品質十分低下。于是,這就派生出兩大世紀難題。

一是生命盡頭的人能不能安詳離去?他們難以割舍對生命支持系統的眷戀,于是去忍受心髒按壓、氣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但急救成功後,他們很可能就要通過依賴生命支持系統維持毫無質量的植物狀态。

二是生命和死亡的權利屬于誰?尤其對臨終或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并忍受巨大痛苦的人來說,他們有沒有權利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者選擇在何時放棄自己的生命?此時,醫生如同攻防戰中的将軍與士兵,是與疾病血戰到底,還是停止無謂的抗争?是永不言棄,還是與死神言和?家屬也很糾結,救本天經地義,豈能撒手不救?若不救,将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在凱瑟琳看來,人們應該跳出積極與消極的糾結,開辟出第三條道路,那就是“養尊處優”。在醫療技術上,它算不上積極,在人文醫療上,它卻積極到家,其核心是着眼于将逝者的尊嚴與關懷,對往生之途的認知與接納。

“安甯療護”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它追求安甯(安詳、安頓),而非安全、安康,工作重心是療護(照護、介護),而非療愈、療效。

正是因為工作目的的遷移,它帶來了醫患雙方,乃至整個社會的死亡意識的轉變、調整。安甯療護的幹預對象不隻是單純的軀體,而是全人或全身心靈;幹預手段不隻有喂藥、打針、做手術,還有故事和叙事、音樂和戲劇、生命的回顧、人生意義的重建;臨床思維也不再膠着于急救技術的介入,而是拓展到生命關懷、個體尊嚴、生活品質。通俗地講,安甯療護就是讓那些在慢病末期與深度衰老的人能夠“養尊處優”。

經過一段不短的觀念紛争和實踐探索時期,人們逐漸接納了安甯療護的一連串新任務。它不僅包括使用醫藥、器械控制各種症狀,還包括通過溝通緩解患者的心理焦慮、纾解其精神困惑,來調适其社會關系。人們也認同了它的一系列新原則(人文特性凸顯):以患者為中心,關注患者的舒适與尊嚴,不再以治療疾病為焦點,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不加速也不延緩死亡。

該書的故事很揪心,也很溫馨;很紮心,也很溫暖。它在教人們如何直面痛苦,尤其是那份衰弱、衰竭、衰亡之苦,還有在生命的盡頭,如何豁達地看待生死。人類面對痛苦有三個辦法,或解決、或直面(關注、關切、關愛、關懷)、或解構(失意、失落),但不可以漠視、忘卻。醫生針對患者的軀體痛苦,有一套症狀學解決方法:止痛、止咳、止吐、止癢、解痙、平喘、退燒、消腫、消脹、緩解皮膚褥瘡、對口腔潰爛進行護理、用營養學改善虛弱的狀況等。但這顯然不夠,還需要針對患者身體上的痛苦進行生命關懷,針對苦别離進行精神撫慰。此時,雖然醫生無法療愈生命,但可以敬佑生命、叩問生命、關愛生命,賦予生命以新的意義。

碧桂園杯小組之戰王天一與許銀川(好好告别王一方推薦序)2

要真正在慢病末期與深度衰老的時刻落實“養尊處優”,實現從症狀解決的 1.0 模式轉變為關懷生命的 2.0 模式,有七道長坡要翻過去:

其一,堅信衰竭、向死進程不可逆,幹預隻能緩解,無法療愈,與可逆的疾病、通過幹預可重現活力、康複心理期許之間存在認知鴻溝。老齡及終末期病理特征為器官、組織、細胞的退化,而不是異化、歧化,主要表現為功能退化、行為退縮、智力蛻變,軀體失序失能、失憶失智,情感意志上失意失落、人格缺失、尊嚴丢失。現代醫學引以為傲的控制病因的“戰争模型”、改善功能的替代模型失靈,姑息、安甯緩和醫療模式登場。

其二,知曉疼痛與痛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疼痛不是痛苦。1.0 的幹預是充分止痛,2.0 的幹預從疼痛控制轉到痛苦撫慰、痛苦意義的闡釋。

其三,療愈與尊嚴的目的交映,療愈不是尊嚴。1.0 的訴求是追求病因學改善(療愈),2.0 的訴求是維護患者的生命尊嚴,幫助患者及其家屬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

其四,把握終末期技術 - 人文雙軌範式與單純技術幹預範式的差别,治療不是矯正修複,而是關懷照護。1.0 的認知是着眼于矯正與修複的治療(病因學、發病學、症狀學治療),可以部分矯正、修複失能,但無法矯正與修複失智、失意、失格、失尊嚴,2.0 的認知是着眼于全人境遇與生活品質的改善,實施全人的關懷、照顧。

其五,熟知終末期身心幹預的認知偏倚,心理幹預不是心靈撫慰。1.0的行為是心理症狀的緩解、負性心理動因的稀釋,2.0 的行為是精神性的撫慰、終極關懷的達成。

其六,洞悉死亡過程與意義的認知偏差,肉身死亡不是全人死亡。1.0的行動是直面死亡危局的預警與解讀,2.0 的行動是死亡意義的認知,在拒絕死亡與接納死亡、控制死亡與過度幹預之間保持張力,幫助患者及其家屬豁達地看待生死,締結愛的遺産。

其七,明了溝通不是交往。1.0 的層級是通過改善語言,增加醫患、護患之間溝通的親和度,2.0 的層級是通過共情訓練,拓展醫患、護患之間的交往深度與豐富度,融入患者的生活和生命體驗,提升生活品質。

凱瑟琳是一位智者,一切慧根都流淌在她的故事裡,唯有細讀,才能汲取其中的深味。

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