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最後一課》,全然不解其中的普法戰争和愛國主義,隻記住了小說中的一句話:“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因為那時,我家鄰居羅老師也養了一群鴿子。我想,羅老師的這些鴿子與用德國活或者法國話唱歌的鴿子,有什麼不同呢?
由于羅老師的鴿子成天叽叽咕咕地叫似乎很惹人煩,小夥伴中調皮的男孩子們商議要找個機會把鴿子偷出來炖了吃。果然在一個月黑風不高之夜,家長們都去參加什麼學習了,我正在自家的床上睡得迷迷糊糊,卻被小夥伴搖醒了拉去吃鴿子。
近些年,出現了許多對都德著名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的質疑。質疑的焦點是,普法戰争法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普魯士後,普魯士當局并沒有對這一地區進行奴化教育,因為普魯士人用不着。很長時期以來在這一地區定居的,90%以上是說德國話的德國人,而并不是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人人以法語為驕傲以不能說法語而痛苦。
反而是二戰後,阿爾薩斯地區最終歸屬法國,政府驅逐了許多定居此地多年的德國人,要求學校上課一律用法語,嚴格禁止使用德語方言之一的阿爾薩斯語。直到2008年,法國國民大會仍提議将阿爾薩斯語和布列塔尼語等地方方言同列法國的文化遺産,但法國參議院最終沒有通過這項提議。
所以有人認為,自1912年由胡适首次翻譯進中國,100多年裡長期入選我國中學語文課本的《最後一課》,撒了一個彌天大謊,還嚴重歪曲事實。
科爾馬城,曾經是上萊茵的首府和大阿爾薩斯地區的重鎮。
我沒有心情和時間去追問事實真相,曆史太過複雜糾結。都德的故事,也許隻是法德兩國多年恩怨情仇中一朵小小的水花。
當我行走在《最後一課》故事發生地、被稱為法國最浪漫小城的科爾馬郊裡郊外時,除了記憶深處那鴿子肉的美味,看到的是無邊的沉靜、美麗與和平。
科爾馬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
建城于9世紀的科爾馬,滿大街的建築卻是德國特色的木筋屋。牆身直、斜、橫的木條,讓即使最普通的小屋也顯得漂亮而充滿風情。木條拼出的如魔方又如七巧闆般的各種顔色,則顯然随主人的喜好任意變換着。
運河蜿延纏繞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港灣河汊裡飄飄蕩蕩的平底小船,又勁吹威尼斯風。因而遊走其間,仿佛把德、法、意三個國家一次就玩遍了。
小城數次在維京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之間易手,經曆了無數次戰争,卻奇怪地沒有被戰争毀滅。現在城市的建築,有許多是16世紀的,比如那些漂亮又有特色的木筋屋。17、18世紀的街道和房屋,更是多不勝數。
1863年,在科爾馬一座中世紀房子的牆下,發現了黑死病期間猶太人埋藏在這裡的大量寶藏。在所有寶藏被登記造冊前,其中一些已被偷偷售出。現在這些财寶存于克盧尼博物館。
這批财寶包括大量的銀币,銀餐具,和各種金銀珠寶首飾。
科爾馬最有名的建築之一是人頭屋。這座建于1609年的葡萄酒交易中心,立于14世紀就有的街道旁。人頭屋外牆面的裝飾是105個各種姿态各種表情的人頭像,據說其中不少是以麻瘋病人頭像為原型設計的。麻瘋病人的頭像為什麼有裝飾意義,卻無文字記載,也許純粹是設計師個人的特殊偏好。
人頭屋現在已改為一家四星級酒店和餐廳。安排行程時曾想在這家酒店住一晚,但,預訂已滿。于是特意為午餐在這裡訂了張桌子,聊補遺憾。這裡的魚子醬和焗蝸牛,堪稱雙絕。
人頭屋頂的青銅雕像,與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同是雕塑家巴爾托迪。
小城當年的防禦工事已不多見,唯剩兩座建于18世紀的城堡。歐洲的城堡和歐洲的教堂一樣,基本千人一面。有時候看城堡或教堂,更多地是去看裡面的博物館,或者,登高覽盡全城全鎮的景色。
這兩座城堡相對而立,城堡之間正好有一條小路。科爾馬的遊客不算太多,黃昏時分,更是難見人影。
夕陽之中,我們在這古色古香的城堡小路上,緩緩行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