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幼小銜接是科學有效合理的?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呼應的過程做好幼小銜接,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當前,“知識為本”“升學為重”等觀念違反了教育規律,将整個社會的焦慮投射到年幼兒童的身心幼小銜接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幼兒園、學校和家庭應協力配合,讓幼小銜接回歸常态,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樣的幼小銜接是科學有效合理的?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呼應的過程。做好幼小銜接,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當前,“知識為本”“升學為重”等觀念違反了教育規律,将整個社會的焦慮投射到年幼兒童的身心。幼小銜接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幼兒園、學校和家庭應協力配合,讓幼小銜接回歸常态。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入學準備和入學适應兩方面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了規範和引導。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有三個問題需要充分關注。
不要增加額外的“銜接課程”,避免增負擔
根據《指導意見》的精神,幼小銜接工作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把幼兒到小學生看作是人生發展過程中基本的角色轉變,這一轉變不是翻山越嶺,而是發展的自然延伸。要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可持續性,幼兒園與小學協同合作,共同促進兒童順利過渡。
為入小學做準備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入學準備教育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在整個課程之中,貫穿三年,重點在大班。入學準備是全面準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是最好的入學準備,重點是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向往。因此,入學準備教育不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再加上“入學準備”課程,更不需要在校外機構接受專門的訓練。要檢查幼兒園課程中是否存在教育偏傾和缺失的問題,是否存在忽視入學準備的問題。隻要認真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落實《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基本要求,紮實推進課程建設,真正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切實關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多樣化活動,一定能落實為入小學做準備的任務。
幫助學生入學适應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職能。《指導意見》提出小學實施入學适應教育,要強化銜接意識。國家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小學将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适應期,重點實施入學适應教育。國家課程主要采取遊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切實改變忽視兒童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的現象,緻力于堅決糾正超标教學、盲目追趕進度的錯誤做法。
不要停留在形式上銜接,要提高銜接的實效
幼小銜接是一項需要實實在在加以落實的工作,切忌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要關注過程和實效,而不是關注書面的成果和報道。要避免以開會代替思想的轉變,以外在環境的改變代替銜接活動,以口頭上的銜接代替實際的銜接努力等錯誤傾向。要真正抓住銜接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深入研究問題,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因此,标語和傳單不一定觸及問題的實質,表面的裝點和改變不一定産生實質性的成效,衆多的會議如果沒有真正直面問題,就難以真正推進銜接工作。要真正站在兒童發展的立場上來研究和探索幼小銜接,堅持以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的發展現實和可能,切實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入學準備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實《指南》精神,切實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實現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領域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在良好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品質及上學意願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真正做到内容上不超前,形式上不灌輸、不強化訓練。不要把參觀小學當作入學準備的全部,不要把模拟小學課堂當作良方。入學适應的核心在于新生有入學的意願、積極的情緒,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重大的困擾和對立的情緒,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态。入學适應不是一次兩次班會能解決的,也不是隻改變一些物質環境能解決的,更不是标語口号能解決的,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入學适應工作的重點是教師的入學适應意識,真正把眼前的每一個新生看作正處在過渡階段的兒童,真正去關注新生的需要和特點,真正有針對性地采用靈活适宜的教學方式。因此,入學适應的核心是課堂,關鍵在教師,根本在了解和理解兒童,真正變任務中心為兒童中心,真正最有效地促進兒童的自主學習和有效學習。
注重幼兒園和小學的教研及聯合教研是解決入學準備和适應的重要措施。要讓教研工作真正回歸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義,避免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前提是存在銜接問題,教研過程就是研究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很多問題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動就可以解決的,應該經過實踐的探索、驗證,教研的成效是以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為衡量标準的。
不要停留在“禁止”上,要在各層面積極作為
幼小銜接是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教育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也出現了課程下移的現象,而且趨勢越來越明顯。之前隻能在小學看到的“長時間全班集體教學”“書面教學及等級評分”等現象在幼兒園也随處可見(Miller & Almon,2009)。東亞、非洲也有類似的情況。因此,幼小銜接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衆多因素,要進行系統思考。幼小銜接教育不能停留在“禁止”上,而是應該鼓勵各方參與,統一思想、積極作為,共同研究和切實采用解決當前問題的良策。
實施科學的幼小銜接,固然要禁止在幼兒園教授小學的教育内容,禁止打亂幼兒園教學秩序、加重兒童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的校外入學準備培訓,禁止小學入學過程中的考試和測查。但隻是禁止并不能真正實現科學銜接。要深入研究兒童,深化課程改革,提高入學準備意識、入學适應意識,探索積極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入學準備教育和入學适應教育的成效。尤其是要注重幼兒園、小學及家庭的積極配合和良好合作,對幼小銜接形成真正的共識,在此基礎上積極作為。
對小學教師來說,要堅持以兒童為本,入學适應要求我們先備“人”再備“課”,把了解兒童放在第一位,在備課時充分考慮新生的現實狀況,實現以學定教;在課堂上多觀察兒童的表現,感知兒童的不解和迷惘。課堂銜接是最核心的銜接,課堂銜接的關鍵是了解和理解兒童。教學應真正适應處于過渡期的新生,真正适應具有不同特點和需要的兒童。與此同時,應注重環境的改造,讓環境适宜于新生,讓每一個兒童感受到接納和關愛,感受到新奇,進而積極投入其中。要從兒童的需要出發,努力創新适應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像清華附小窦桂梅校長所倡導和踐行的那樣,要深入班級,跟兒童在一起,感受和理解兒童的生活,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不斷努力。
對于幼兒園來說,除了堅持兒童為本,還要真正着眼發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真正引導家長理解、感受和配合入學準備。家長的心理準備是入學準備繞不過的坎,沒有準備好的家長往往會把兒童帶進無休止的課外培訓和強化訓練之中。因此,要切實在與家長溝通上下功夫,舉實招,出實效。入學準備不是依靠上幾節所謂的“入學準備課”或實施一個入學準備的主題,而是要始終有一種準備意識,尤其是對兒童學習興趣和能力激發的意識,不斷引導兒童探索新事物的興趣,不斷激發兒童學習的渴望。入學準備不是完成“固定知識”的傳授,而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化學習興趣、願望、能力和品質的準備。所以,要實實在在,将入學準備工作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全過程,滲透在兒童的各類活動之中,形成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