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進展順利,進度已過四成。
在吉林梨樹,330多萬畝玉米正加緊收獲,今年當地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超過了玉米耕種面積的85%以上,通過稭稈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等多種手段,保證了糧食穩産增産。
吉林省梨樹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譚淑芹:垧(15畝)産能增加兩到三千斤吧,收割機直接把稭稈粉碎了留在地裡,還能提高地的有機質(含量)。
黑龍江省龍江縣今年落實國家穩糧增豆的部署,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21萬畝。同時為了确保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總産量不減少,當地大力推廣一系列農業先進适用技術,實現了玉米、水稻、大豆同步增産增收。
黑龍江省龍江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 周丕元:今年我們采取大壟雙行密植栽培技術,大家可以看現在這兩株玉米之間隻有十幾公分,可以保證每畝地增産200到300斤。
連日來,江蘇省海安市的56萬畝水稻陸續收割。今年,海安組建五個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覆蓋主要産糧鄉鎮,農技人員為種植戶提供全程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預計水稻平均單産将提升10%以上。
目前,全國秋收以每天2700萬畝左右的速度推進,陸續進入收獲高峰。
推廣優良作物品種 實現增産增效
今年,各地加大優良品種示範推廣力度,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産進一步提質增效。
在河南省商水縣的高标準農田示範區裡,兩台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芝麻,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稭稈處理等環節。
河南省商水縣芝麻種植戶 劉天華:以前我種芝麻全部是(靠)人工。今年有這機械方便了,你看我的130畝地,一上午就結束了。
芝麻能機收,品種是關鍵。長期以來,芝麻成熟後一碰就落,人工作業成本高,是困擾芝麻種植戶的難題。今年河南省農科院試驗推廣宜機收芝麻新品種,全程機械化作業後,每畝節省成本400元左右。
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張海洋:它突出特點就是抗落粒,就是風刮晃動,不落粒,甚至于倒過來,輕輕地拍打也不落粒,這就适合于機械化收獲。這個品種豐産性非常好,比着過去傳統的芝麻品種增産幅度15%以上。
在江西省萍鄉市文泉村,兩塊試驗田的水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長狀态,耐高溫水稻的稻穗籽粒飽滿,排列緊密,而在傳統的水稻稻谷試驗田裡面,籽粒分布稀疏不均。
盡管今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持續高溫旱災,但耐高溫水稻的産量卻沒有受到影響。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耐高溫水稻項目負責人 曹志斌:我們研究出來的耐高溫水稻新品種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連續高溫下水稻結實率低的問題,像在今年這種高溫條件下,我們的耐高溫水稻新品種就呈現出非常好的一個結實率,我們的測産結果 (畝産)應該可以達到1300斤以上。
采取多種機收模式 實現減損增收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秋收秋種期間預計全國投入各類農業機械達到3000萬台套。糧食主産省河南采取多種機收模式,實現減損增收。
為全面提升機械化秋收效率,減少農戶傳統收獲模式的損耗,河南省各地農機部門積極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普通農戶開展代收、代耕、代種的一條龍服務,促進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
河南省衛輝市敬森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梁敬森:保證有需求的,特别是在外務工農戶秋季糧食顆粒歸倉,下一季小麥能夠順利種上。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河南省推廣使用莖穗兼收的玉米收獲機,可以輕松實現玉米果穗和稭稈同步收獲、分倉儲存,稭稈被直接打碎用作青貯飼料,不僅提高了秋收效率,當地農民每畝地平均還可以增加120元的稭稈飼料收入。
新鄉市封丘縣40萬畝秋玉米推廣實施了“稭稈離田”工程,通過摟草機、打捆機、碼垛機等多種農業機械的聯動作業,玉米、花生、大豆等農作物稭稈被打捆運往當地的熱電公司用于新能源發電。既避免了稭稈焚燒污染環境,同時實現稭稈資源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據了解,今年的秋收中,封丘縣共投入大型稭稈離田收儲機械設備1000多台套,基本實現了縣域稭稈離田全覆蓋。
河南省封丘縣副縣長 楊智勇:圍繞玉米稭稈的收、儲、運環節,可創造200多個工作崗位,帶動社會就業500餘人,能為農民節省種植成本3000餘萬元,預計産生社會性效益6000餘萬元。
金秋十月碩果累累 大棚果蔬增收緻富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五谷豐登,瓜果飄香,各地農民喜獲豐收。在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的果蔬産業園裡網紋瓜挂滿枝頭,圓茄子又圓又多。農民在園子裡采摘,忙得不亦樂乎。
眼前這些手法娴熟的農民是八年前從東平湖庫區遷移出來的群衆。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他們根據自身特點,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大棚示範基地。幾年下來,依靠特色農業大棚在新家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此外,當地組織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 公司 農戶”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切切實實把果蔬大棚變成共同富裕的“金鑰匙”,讓所有農戶真真實實地收益。
來源: 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