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總結農林大學?全媒體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周雯雯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社會實踐總結農林大學?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全媒體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周雯雯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戶到“瓜蒌西施”、電商主角,是學習讓廖紅成了鄉村緻富帶頭人;
從省級貧困村到網紅經濟村,是學校讓賴平看到了産業經營新思路;
從“錢老闆”到支部副書記的轉型,是校園解決了文善貴“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困境……
他們是農民,也是“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受益者。
近年來,在省委組織部、長沙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長沙廣播電視大學将“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與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等職業技能培訓對接,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
他們在這裡學到了真本領
9月22日上午,記者走進長沙白箬鋪鎮龍唐村瓜蒌基地,一溜圓滾滾的瓜蒌點綴在藤蔓間。“今年又是豐收年,别看瓜蒌小,它渾身都是寶。”負責人廖紅滿眼欣喜。“走,基地邊上就是我們的直播間,我帶你們去看看。”
在直播間,廖紅告訴記者,2019年,她和丈夫回到龍唐村創業,考慮到土壤環境、經濟價值等多方面因素,選擇了種植瓜蒌。“我沒什麼經驗,虛心向有種植經驗的人請教。但遇到新政策扶持、新銷售渠道、新技術應用等問題,我這個高中生就撓頭了。”後來,廖紅在村委會看到了長沙農民大學生的招生簡章,立刻報了名,重新踏入了大學校園。
“以前都是刷短視頻,現在我也成了短視頻裡的主角。”在電大校園學習,農産品營銷、農業基礎管理、網店運營推廣……廖紅的創業疑問在這裡有了解答。她一邊學習,一邊和白箬鋪鎮的其他兩位女性創業者一同運營新媒體号“白箬三美”,兩年來,幫助農戶銷售瓜蒌、無花果、紅薯粉等農産品60多萬單。
做學員事業發展的理論傳授者、成長引路者、難題解惑者是電大教師的目标,學校開設了農産品營銷實務、農村電商實務、農村信息化管理等40餘門課程,讓學員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他們用更高的視野看問題
8年前,浏陽市小河鄉烏石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5年前,賴平放棄夢想,毅然回村。如今,烏石村黨總支書記、長沙電大農民大學生賴平帶領村民将貧困村打造成網紅村,讓貧困戶搖身變成小康家。
行走在烏石村,漫步烏石藝術街,一幅幅創意牆畫散發着藝術氣息;烏石有機農場裡,産業工人辛勤耕作;新的蔬菜加工廠孕育着新的希望……
幾年前,烏石村可不是這樣的光景。“作為浏陽最偏遠的村,沒有産業基礎、資源優勢,怎麼幹,我們自己也很迷茫。”賴平說。
在長沙電大的學習讓賴平腦子“開了竅”。隻有跳出小河、浏陽,乃至湖南,來謀劃烏石的發展,才能幹出點名堂。
“讓農民讀大學,不是讓學員隻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要用更高的視野看問題。”賴平感慨,“當年為了讓村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專心畫畫,村委會每個月發1500元的補貼給他們。”
他們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
“你回來吧,夏铎鋪需要年輕人來建設。”老書記的一通通電話把文善貴從深圳拉回到了甯鄉市夏铎鋪鎮夏铎鋪社區。文善貴當選為支部副書記。
财務出身的文善貴算賬是一把好手。但随着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推進,也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鞏固脫貧成果怎麼做,村級管理如何進行……一系列難題撲面而來。
2019年,文善貴積極報名了長沙電大農村行政管理專業,成為一名農民大學生。線上線下授課,教學基地交流,通過參觀靜慎村的鄉村治理、湖南尚果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的産業發展等教學基地,文善貴的思路打開了,發展鄉村的信心更足了。
文善貴和社區班子成員一起,通過政策幫扶、提供就業崗位及飼養羊、雞、蜜蜂等産業,幫助24戶貧困戶脫貧,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充分發揮場地優勢,修建工廠,開發商鋪,引進外地企業入駐,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近90萬元。
“我們的學員不僅是來拿文憑的,更要在這裡學到真本事,長到真見識。”長沙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陶旅楓介紹,從2004年的“一村一大計劃”拓展為2014年的“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18年來,長沙廣播電視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農民大學生成長為基層組織頂梁柱,鄉村振興帶頭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