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逝。
也是這一年,5歲的李白跟着老爸千裡迢迢來到四川清廉鄉。
很多年之後,因為李白自号“青蓮居士”,這個地方改成了“青蓮鄉”。
初來乍到的李白沒有小夥伴一起玩耍,常常一個人望着天上的月亮發呆。
對一個孩子來說,月亮時有時無,時圓時彎,是多麼神奇的事啊。
小李白不知道那是月亮,也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王母娘娘的瑤台鏡飛到了天上。
“天上真的有神仙嗎?”
“月亮上的桂花樹是神仙種的嗎?”
“聽說白兔搗了仙藥,它是搗給誰吃的?”
小小年紀就對月亮充滿了向往,多年後李白回憶童年時,寫下了這首《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這隻是李白衆多詠月詩中的一首。
在大唐論寫月亮,李白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李白筆下有月亮的修飾語:明月、皎月、素月、夏月、秋月;也有月亮的代稱:飛鏡、玉蟾;還有間接表現月亮的詞語:月光、月華、月色……
此外,以月亮為素材進行創作也是李白的拿手好戲。
在李白筆下,沒有什麼是不能用月亮進行比喻的:
用月亮計算時間: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
用月亮比作弓箭:
邊月随弓影,胡霜拂劍花。
用月亮代指風景:
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用月亮比喻美女:
蛾眉豔曉月,一笑傾城歡。
用月亮形容憂愁: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用月亮比喻文才: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可以說,李白的一生就是一場浪漫的“追月”之旅。
02
25歲那年,李白辭親遠遊,第一站是去峨眉山賞月,表達一下對故鄉的不舍: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故園之月真美啊,可是别了,我的兄弟們!”
離開四川,李白開啟了長達數年的流浪之旅。
他一路向北,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尋仙問道,一邊寫詩幹谒。
他很聰明,先在圈子裡混個臉熟,為将來踏入仕途鋪路。
一路上,李白認識了王昌齡、孟浩然等一撥知己。
他還曾用“月亮”表達對孟浩然隐居生活的欽敬之情: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贈孟浩然》)
王昌齡被貶到龍标(今湖南黔陽),李白聞訊後贈詩: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看吧,月亮就是我李白的私有物品,想送誰就送誰!”
40歲,李白的詩文得到了賀知章的賞識,由此混進了皇家社交圈。
在大唐集團,李白的日常事務就是陪李隆基及其後宮們喝酒賞月。
說白了就是以文賣笑,讓皇帝高興就行。
跟皇帝後花園賞月,他當場就用一句“瑤台月下”把楊玉環的美捧出了天際: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
然而僅僅過了幾年,曾得楊貴妃厚愛的李白就被下崗了。
唐玄宗隻是欣賞他的文才,并不打算對他委以重任。
懷才不遇讓李白産生了厭政情緒,酒和月亮是那段時間李白最忠實的伴侶。
《妖貓傳》中的李白
03
744年中秋夜,長安。
官場失意的李白用45°角仰望夜空,在迷醉中一口氣寫下了四首《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不光一個人喝,他還和賀知章等人搞辦公室小團體,号稱“飲中八仙”。
這八個家夥每天縱情詩酒,排遣郁悶,不務正業。
李白的愛豆杜甫為此吹噓: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你是皇帝,我還是神仙呢,什麼聖旨不聖旨的,等本仙喝夠再說……”
終于,44歲的李白被雙開了。
得到一筆安置費的他揚長而去。
臨走時還留下了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說完托夢的故事,李白又說出了可能是史上最狂最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遠離皇家社交圈後,李白又開始了流浪生活,那首著名的《将進酒》便是這一時期寫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浪久了也會想家,這時候月亮變成了李白的鄉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靜夜思》,日後也成了全球華人的接頭暗号。
就連著名詩人餘光中也在《尋李白》中誇贊: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04
杜甫的月是鄉愁: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晏幾道的月是思念: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王維的月是高冷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蘇轼的月是博愛的: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張九齡的月是灑脫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的月則上升到了一種境界: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而李白也有一首《把酒問月》,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和張若虛的月,都是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不僅是潇灑曠達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種胸懷和境界,直到今天仍讓人産生超越時空的共鳴。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喝酒賞月的好日子結束了。
李白的思想愛國情懷再次被喚醒,他回憶童年賞月的情景寫下了《古朗月行》,向鮑照的《代朗月行》緻敬。
鮑照通過月亮影射貴族的奢靡生活,李白寫得比他還要高級。
文章開頭我們隻分析了詩的前半部分。
實際上後半部分才是《古朗月行》的精髓: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面的白玉盤、瑤台鏡,是李白影射自己過去對政治觀念的年幼無知。
大唐集團走下坡路了,就像月滿轉虧一樣。
轉虧的原因,就是“蟾蜍蝕圓影”——癞蛤蟆把月亮吃了。
可不就是嘛,安祿山藩鎮勢力的膨脹才導緻“安史之亂”,這是大唐倒閉的緻命一擊。
李白把滿月比作盛唐,把安祿山比作蟾蜍,可以說是非常貼切了。
05
歡樂時,李白望月: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失意時,李白望月: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将軍。
憂愁時,李白望月: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
思鄉時,更是少不了望月: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李白不是在望月,就是在望月的路上。
大概統計了一下,李白以各種形式吟詠月亮的詩篇大約340首,差不多占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
李白為啥這麼喜歡月亮?
首先,今天人類知道,月球不過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衛星。
但在古人眼裡,月亮是神聖般的存在。
李白性格潇灑豪爽,而月亮正好符合他浪漫派的人設。
另外,李白是富二代兼大唐第一酒鬼,夜生活非常豐富,夜半喝喝酒賞賞月是常規操作。
不像當代人,夜生活不是坐在屏幕前追劇就是在KTV猜碼唱歌,誰還有吟風頌月的情調?
最重要一點是,李白信奉道教,他曾千裡迢迢跑到濟南的老子觀,在那裡被官方授予道箓,成為“在編”的道教徒。
道教多迷信羽化登仙,追求長生不老,李白也不例外,酒精和月亮是他追尋浪漫的兩種體現。
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李白确實是投湖撈月而死的。
他曾為了賞月而登上太白山,踮起腳尖差點就摘到了月亮: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他曾在餞别宴上喝高了,揚言要上天摘月亮: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762年的中秋節,那晚的月色特别美。
大酒後的李白搖搖晃晃來到湖邊,望着湖中的倒影大吃一驚:
“嘿,我心心念念的月亮怎麼掉到水裡去了?!”
他就想啊,我寫了那麼多月亮,不如今兒直接撈一個出來,給大夥帶去中秋的祝福。
撲通一聲,李白的追月之旅到此結束……
(來源:視覺志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