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常見藝術手法】
一、表達方式:
1.叙述
(1)叙述人稱:
(2)叙述方式
2.描寫
(1)詳略得當
(2)正側結合
(3)細節描寫
(4)寫景技巧
(5)場景描寫的6大功能
(6)其他筆法
3.夾叙夾議
4.抒情
5.議論
(二)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和其他表現手法經常放在一起考查的。從提問的方式來看,有時是直接問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麼表達技巧,并順帶考查這種手法的作用,有時是讓你鑒賞(賞析)。
(1)常見修辭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使描寫對象更形象生動、具體可感。
拟人:把物賦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寫對象生動活潑、親切動人。
排比:增加文章氣勢。用來狀物,景象叠起,五彩缤紛;用來叙事,丁卯紛陳,有條不紊;用來說理,充分全面,淋漓盡緻;用來辯論,氣勢磅礴;用來抒情,酣暢淋漓,纏綿悱恻。
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具體生動。
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能更鮮明地突出描寫對象的某一特征,給人以啟示。
反複: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旨或句意。
對偶:結構整齊,節奏感強,有音樂美,便于吟誦;在内容上或兩兩對比(或映襯,或補充)。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雙關: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銳犀利。
引用:語言凝練,言簡意明;形象鮮明,增強表現力(如說明文中引用詩文);加強真實性(如引資料);起證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論論據)。
(2)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
象 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襯 托: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先抑後揚:引發好奇,鋪墊感情。
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個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内心情感,使表達的内容含蓄、賦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動靜相襯: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征,用以加深主題。
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烘 托: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三)謀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方法(總分式、層進式等)、情節安排(順序、倒叙等;詳略等)如懸念、鋪墊、伏筆、照應等。
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1~14題。
泥濘
遲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髒的,這肮髒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長的冬季裡,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着枝條濡着雪絨的樹,看着教堂屋頂的白雪,看着銀色的無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會洋溢着一股激情:為着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
③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顔蒼老、憔悴,仿佛一個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将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現。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濘。小巷裡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後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濕的空氣裡銜着濕泥在檐下築巢;雞、鴨、鵝、狗将它們遊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裡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将嘴裡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④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⑤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甯、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砺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濘已經不像童年時那麼深重了。
⑥但是在融雪的時節,我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種久違的泥濘。泥濘中的廢紙、草屑、爛菜葉、魚的内髒等等雜物若隐若現着,一股腐爛的氣味撲入鼻息。這感覺當然比不得在永遠有綠地環繞的西子湖畔撐一把傘在煙雨淳淳中耽于幻想來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種懷想,想起木輪車沉重地碾過它時所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艱難的背影,想起我們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觸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我們不會永遠回頭重溫曆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是,當我們在被細雨洗刷過的青石闆路上走倦了,當我們面對着無邊的落葉茫然不知所措時,當我們的筆面對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時,我們是否渴望着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餘的美,也誕生了肮髒、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因此它是舉世無雙的。
(選文有改動)
11.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答案】寫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襯托泥濘的普通、純美;照應題目(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從結構和内容兩方面進行分析。本段内容寫了雪,要展開内容上具體寫了什麼。開頭花了大量筆墨寫雪,寫了雪的美麗和醜陋。結構上考慮它在段首的作用,考慮它與下文内容的關系,與題目的關系,與表達主題的關系等。題目是泥濘,雪的醜陋就照應了題目,為下文寫泥濘做了鋪墊。
12.文中說“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答案】①泥濘帶來了質樸自然的鄉村氣息;②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③一個民族經過泥濘的磨砺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題幹在文中的位置,鎖定答題區間。從“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的上下文找。上文寫的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由此歸納,我熱愛的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指的是樸素的鄉村氣息。從下文來看,“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所以下面兩點要素可以直接摘錄“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砺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
13.請賞析第⑥段畫線句子。
【答案】①排比修辭;②泥濘雖然“肮髒”,即使跋涉艱難,卻顯得厚重;③泥濘讓我們記住了曆史和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④内容遞進。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詞語及語句含義,品味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語境,從句子本身出發,考慮它的結構,修辭,表達的深沉内涵。在結構上,“想起……”是一組排比句,排比的内容是一層一層遞進的。這樣對所表達的内容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另外再從内容考慮,抓住關鍵詞仔細品析,“沉重”“泥珠”“跋涉”“艱難”“苦難”“屈辱”。本篇題目是泥濘,泥濘是肮髒的,車輪碾過時是沉重的,跋涉者是艱難的,正是這樣才顯得泥濘的厚重,因為它能讓人深刻的記住苦難和屈辱。分析時一定要結合語境深入品味。
1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确的兩項是( )( )
A.本文從雪着筆是為了寫初春雪厚美麗的鄉村自然景象。
B.文章②段,雪的“美麗”的含義是冰清玉潔或“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
C.作者起筆說“北方的初春是肮髒的”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
D.文章的标題“泥濘”是指道路的泥濘、肮髒。
E.作者通過對雪的兩重性的描繪揭示了一條深刻的道理,美醜是相對的,純美至極的事物是沒有的。
【答案】A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現手法的能力。A項“為了寫初春雪厚美麗的鄉村自然景象”錯,從雪着筆是為下文寫泥濘做鋪墊。D項“文章的标題‘泥濘’是指道路的泥濘、肮髒”,理解不完整。這個指的是标題“泥濘”的表面義,結合文章内容理解其深層内涵是,“泥濘”又是樸實,美好的。從文章結句來看,點明了主旨“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餘的美,也誕生了肮髒、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心底最挂念的人
吳念真
直到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睡在那種用木闆架高、鋪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内。
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
同樣地,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别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确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須”。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一個一個搬動、擺正之後,才有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
那時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開門闩門的聲音吵醒的我繼續裝睡,等着洗完澡的父親上床。
他會稍微站定觀察一陣,有時候甚至會喃喃自語地說:“實在啊?睡成這樣!”然後床闆輕輕抖動,接着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後整個人被他抱了起來放到應有的位子上,然後拉過被子幫我蓋好。
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仿佛是這個特别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長大後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們坦承這種裝睡的經驗,沒想到他們都說:“我也是!我也是!”或許親近的機會不多,所以某些記憶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親的腿被礦坑的落盤壓傷,傷勢嚴重到必須從礦工醫院轉到台北一家私人的外科醫院治療。
由于住院的時間很長,媽媽得打工養家,所以他在醫院的情形幾乎沒人知道。某個星期六中午放學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沖動,我竟然跳上開往台北的火車,下車後從火車站不斷地問路走到那家外科醫院,然後在擠滿六張病床和陪伴家屬的病房裡,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
他是睡着的。四點多的陽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臉上。
他的頭發沒有梳理,既長且亂,胡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髒。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幫他剪趾甲。護士說沒有指甲剪,不過,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後我就在衆人的注視下,低着頭忍住一直冒出來的眼淚,小心翼翼地幫父親剪趾甲。當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擡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睜着眼睛看着我。媽媽叫你來的?不是。你自己跑來?沒跟媽媽說?沒有。笨蛋!
直到天慢慢轉暗,外頭霓虹燈逐漸亮起來之後,父親才再開口說:“暗了,我帶你去看電影,晚上就睡這邊吧!”
那天夜晚,父親一手撐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去看了一場電影。
一路上,當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和父親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電影的情形的同時,父親正好問我說:“記不記得小時候我帶你去九份看電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個人到台北、第一次單獨和父親睡在一起、第一次幫父親剪趾甲,卻也是最後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戲院大很多的電影院,叫遠東戲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紀錄片,導演是市川昆,片名叫《東京世運會》。
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後的現在,還不時在我腦袋裡播放着。
15.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文章筆觸細膩,長于細節刻畫,父親擁抱孩子、父親受傷住院的落魄、我為父親剪腳趾甲、父親與我看電影等幾個片段寫得簡淡而動人。
B.文章中的父親本來是一個充滿溫情、十分關愛孩子的人,但礦上繁重的勞作和家境的貧困,使他變得威嚴刻闆、不擅長情感表達與溝通。
C.在醫院裡我給父親剪完趾甲後,父親與我的對話,表現出父親複雜的内心,既有對兒子獨自前來探望的擔心和責備,也有欣慰與感動。
D.文章結尾準确記述了電影院的名字,電影的類型、導演以及片名,表明“我”記憶清晰深刻,從而表達了對父親的挂念,照應題目。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内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散文類閱讀的選擇題,主要考核對文意、主旨、結構、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這些是命題者的設題點,做題時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備選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當,表達特色方面的判斷是否恰當。B項,“威嚴刻闆、不擅長情感表達與溝通”與“礦上繁重的勞作和家境的貧困”無必然因果關系。故選B。
16.孩子們為什麼“特别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答案】①父親嚴肅,不懂得與孩子親近,父親不在家,孩子們便感到自在不拘;②平日裡很難得到與父親親近的機會,此時能被父親擁抱,感受到父親的關愛和親近。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題目要求回答孩子們特别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的原因。這是一道原因概括題,要結合文章,找到相關的答題區域,再簡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文中說“小時候特别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确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須’。”這就表明父親在家,孩子們感到拘束不自由;父親不在家,孩子們便感到自由自在,沒有了拘束。“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内。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父親嚴肅,不懂得怎樣與孩子親近。“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仿佛是這個特别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平日裡很難得到與父親親近的機會,此時能被父親擁抱,感受到父親的關愛和親近。這是孩子們特别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最溫馨感人的理由。
17.吳念真被稱為“全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這篇文章是如何體現這一點的?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講述口吻溫和,語言簡淡,如話家常,給人以親近感;②善于捕捉細節,刻畫細膩,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感動;③回憶與現實交織,拓展了故事的時空;④情感細膩厚重,動人心弦。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藝術手法。題幹中“如何體現”,考的就是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着眼于怎樣“最會講故事”。答題時,先要回答出藝術手法,然後結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藝術效果。閱讀作品可知,全文回憶與現實交織,吳念真講述父親的故事時,口吻溫和,語言簡淡,如話家常,擅長通過細節展示父親的形象,如:父親把假睡的孩子抱起來放好蓋好被子——“然後床闆輕輕抖動,接着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後整個人被他抱了起來放到應有的位子上,然後拉過被子幫我蓋好。”父親受傷住院的落魄情景——“他的頭發沒有梳理,既長且亂,胡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髒。”我為父親剪腳趾甲——“小心翼翼地幫父親剪趾甲。當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擡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睜着眼睛看着我。”父親與我看電影——“父親一手撐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去看了一場電影。”這幾個片段富有生活氣息,寫得雖然簡淡,但是簡單的叙述中包含作者細膩而厚重的情感,讀來動人心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