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爆發了乾隆朝第一大案——兩淮鹽引案,3任官員,23年的時間内,合計貪污681萬兩白銀,這個數目是什麼概念呢,清朝最高級,别的鹽政一年的工資(俸祿)加上福利(養廉銀)合計5000兩,681萬兩相當于一個鹽政1362年的工資,數額之大,觸目驚心。
鹽商和鹽政
鹽務,在清朝實行專賣制,商人若想做鹽業生意,首先必須是有“許可證”,這種許可證,被稱為鹽引。每張鹽引,可以從朝廷控制的鹽産地購買400斤食鹽,然後到各地售賣。因為鹽業貿易是朝廷壟斷的,利潤很高,所以鹽商們隻要手裡有足夠的鹽引,就能掙大錢。當然,朝廷給鹽商發鹽引的時候,也是要收重稅的,因為鹽稅,是朝廷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負責向鹽商發鹽引的官員被稱為鹽運使,也叫鹽政,主管地方鹽務。而兩淮地區的鹽政覆蓋範圍是現在行政範圍的六個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江蘇。也就是說,誰做了兩淮鹽運使,這六省的鹽商都要巴結他,萬一鹽運使不高興,借故不給哪個鹽商發鹽引,或者少發一些,那就導緻某個鹽商的巨額損失。
第一任鹽政——貪得無厭的吉慶
乾隆十年,兩淮鹽運使吉慶走馬上任,鹽商們紛紛上門行賄,希望能夠多争取鹽引。吉慶是個貪官,他規定,從他這裡領取鹽引的鹽商,除了正常向朝廷交稅外,還要額外給他“孝敬”。鹽商們紛紛答應,吉慶賺的盆滿缽滿。但吉慶知道,他這個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不是長久的,他早晚要被調走,怎麼樣才能在職期間多撈銀子呢?所以,他向乾隆上奏說:兩淮地區,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擴張很快,鹽不夠吃了,希望朝廷能夠向兩淮地區多發一些鹽引。乾隆覺得有道理,就多分撥一些鹽引。但吉慶還覺得不夠,便自作主張,把明年的鹽引,提前發放出去,鹽商們提前賺到明年的錢,都喜大普奔。
不僅如此,每逢吉慶家中有嫁娶、大壽、滿月等喜事,鹽商們都要送厚禮來孝敬吉慶。吉慶每次都對鹽商們哭窮,說自己家中和衙門中“什物無幾”,過得可憐。鹽商們立即心領神會,立即籌錢,置辦家具、古玩、字畫。這種錢權交易,持續了多年。
第二任鹽政——表裡不一的普福乾隆十五年,吉慶在“安樂窩”裡去世了,新上任的官員名叫普福。普福剛一上任,鹽商們就像伺候吉慶一樣紛紛來孝敬。普福雖然有貪心,但膽子小,明面上的賄賂,一律拒收。鹽商們隻得另想辦法。
于是,紛紛購買田宅和器物,以其他名義送給普福。普福的膽子逐漸被鹽商們養肥了,7年後,普福離任,臨走時從鹽務的賬上“借”走4萬兩白銀,還推說自己沒有路費,鹽商們又湊了1萬兩給他。由于普福平時衣着簡樸,乾隆還一直以為普福是個清廉的官員,多次褒獎。
第三任鹽政——“大人物”高恒乾隆二十二年,高恒走馬上任,擔任兩淮鹽政。這個人物不簡單,他的父親是著名的大學士高斌,他的姐姐是乾隆宮中的高貴妃(已故的慧賢皇貴妃)。高恒早就聽聞兩淮鹽政是個肥差,才向乾隆求得這個職位。
果然,高恒剛剛上任,就召集鹽商開會,說匆忙上任,朝廷也沒有撥辦公費用,家裡連個買柴米油鹽的錢都沒有。鹽商們心領神會,紛紛表示願意效勞,一次性高恒收入3萬兩白銀。高恒最擅長的,就是請客吃飯。每逢節日,高恒都要大宴鹽商,鹽商們紛紛要出錢“孝敬”。即使不是特别的日子,高恒也會以各種理由請客吃飯,鹽商們紛紛赴宴,從不敢缺席。
高恒到鹽商家中做客,看到值錢的古董字畫,隻要在它前面多站幾秒,這幅字畫第二天就會送到高恒府上。高恒貪腐十分嚣張,但礙于他的身份,無人敢上奏彈劾。
終于爆發——尤拔世捅破窗戶紙11年後,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高恒調回京師,尤拔世接任。鹽商們被高恒剝削11年,敢怒不敢言。高恒臨走,還對鹽商們許下承諾,會繼續“照顧”大家。新上任的尤拔世的地位和背景都不如高恒,所以鹽商們都仗着有高恒撐腰,對尤拔世非常怠慢,遲遲不來送銀子,惹怒了尤拔世。于是尤拔世一紙奏折,直接告到乾隆面前,說鹽商們行賄多年,要徹查這些鹽商。乾隆聽聞後立即派軍機大臣傅恒前來徹查,最終窗戶紙被徹底捅開。
傅恒在給乾隆的查案奏折上說:
“兩淮商人叠荷恩賞卿銜,乃于曆年提引一案,将官帑視為己資, 兩淮鹽商二十餘年應繳國庫息銀一千一百萬兩,除各商借口辦理迎接皇帝南巡的工程開支四百多萬兩和尤拔世上繳的十九萬兩外,其餘已被鲸吞。”
也就是說,23年的時間内,3任鹽政總共應該向國庫繳納1100萬兩白銀,除去乾隆南巡花銷的400多萬兩和尤拔世主動上交的19萬兩外,還有681萬兩白銀不知下落。
有意思的是,三任鹽政,第一任吉慶已死,第二任普福雖然還活着,卻在家中抄不出巨額财産,隻有第三人高恒家中财産無數,和他實際應有的家産相差太大。乾隆懷疑普福隐匿财産,最終在普福的老宅的地下,挖出200萬兩白銀。最終,涉案的官員全部處死,吉慶雖然已死,也被抄家。
引發思考
筆者認為:兩淮鹽引案作為乾隆朝的第一大案,他并非是偶然現象。清朝自雍正登基後,大力整治吏治,并且廣設耳目,清朝官員膽戰心驚,雍正在位13年,基本上肅清了清朝的貪腐現象。有人稱,雍正時期,是清朝最清廉的時期,這并非虛言。雍正去世,乾隆繼位,朝政從嚴變寬,那些饑渴多年的官員“如獲大赦”,紛紛将貪腐之手再次伸向百姓和商人,最終釀成大案。
所以說,兩淮鹽引案隻是乾隆之争時期的一個縮影。全國各地,不知道還有多少類似的案件。乾隆中後期,日益驕奢,甚至發明了“議罪銀”政策,變相地縱容官員貪腐。有人說,明朝亡于萬曆,清朝亡于乾隆,此言非虛。
參考資料:
《清高宗實錄》卷八一三;《清史稿·傅恒傳》;《清稗類鈔》第三冊;餘清清 《“兩淮預提鹽引案”略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