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餘”“予”“朕”“台”“昂”。“我”“餘”“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昂”是西 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予”隻是“餘”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 《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餘”,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餘”的變體,隻見于《尚書》,“吾”和“昂”都是來自周人 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昂”隻見于《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我”“餘(予)”“ 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餘(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餘,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 “予小子”“予沖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