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叫做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人們往來拜訪叫别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将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傩”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疠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二十九,去打酒
臘月二十九,俗語稱作“二十九,去打酒”。由于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準備就緒了,中國人還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準備些酒。大家可以看到這裡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裡。
對于成人來說,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隻是記得酒要盡興,也要适度。
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隻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祢。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觞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二十九,蒸饅頭
民謠稱“二十九,蒸饅頭”,二十八做好了發面,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象,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随随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二十九,貼倒酉
“倒酉”是年禧期間民間粘貼的一種吉祥物,“貼倒酉”即指新桃換舊符。“倒酉”俗稱“小挂錢兒”,上端是一塗以金粉的紅色菱形方塊,印有“福”字,表示“福到了”。舊時除夕前一日,商人的幌子、錢櫃、貨箱和一般居民家裡的箱、櫃等器物,以及農家的牲口車車轅、大車轱辘等物上均貼這種“倒酉”,以象征“财寶到了”、“金錢有了”。有的“倒酉”制作比較簡單,隻是在小挂錢兒上寫一“有”字。
二十九,備家宴
舊時,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人們還會置辦酒宴,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别歲。
來源:新華社、網信平頂山
來源: 南陽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