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4 12:17:49

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摘要:大學教育以培育創新人才為目标,以課程為載體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對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網絡時代,網絡教學和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混合的教學模式成為主流混合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需求思維”實施個性化教學,實現課程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向知識構建和能力培養轉變通過線上線下的師生交叉式互動交流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化零為整充分利用課後碎片化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需要組建專業教學團隊以确保高質量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重構課程教學考評制度以優化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網絡時代大學課程教學的思考)1

高校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摘要:大學教育以培育創新人才為目标,以課程為載體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對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網絡時代,網絡教學和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混合的教學模式成為主流。混合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需求思維”實施個性化教學,實現課程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向知識構建和能力培養轉變。通過線上線下的師生交叉式互動交流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化零為整充分利用課後碎片化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需要組建專業教學團隊以确保高質量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重構課程教學考評制度以優化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網絡教學;課堂教學;混合模式;翻轉課堂;教學團隊

課程是大學教育的主要載體[1],大學通過一系列課程教學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标[2]。傳統的課程教學是教師按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内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相對處于被動牽引地位。網絡時代,世界名校的開放課程和網絡微課件以及世界各地實時新聞和實踐案例突破時空的限制成為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教學資源的掌控由傳統的“教師絕對優勢”轉向“師生平等”甚至“師少生多”的狀态。

傳統的由教師設計和掌控的課程教學“傳道授業”模式被颠覆,自問自答的“解惑”内容逐漸被學生從多渠道獲取的豐富多彩的問題取代,各種突然冒出的問題可能使教師陷入被動[3],如何“解惑”和能否“解惑”成為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面臨的難題。大學教育的關鍵不在于教學的内容,而在于教學的方式及方法。教學思想、方式和方法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和關鍵作用。大學作為未來社會創新人才培育基地,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何适應網絡時代特征是大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教學目标

學生生涯的最後階段,大學教育以培養學習能力為目标[4],增強學習體驗比獲取知識更重要[5]。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Levin)在The work of University中指出,“本科教育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與葉聖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目标是一緻的。課程教學過程是以課程為紐帶,教師主導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承和創新的過程。通過課程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和掌握對知識的具體運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通過對無知領域的探究來獲取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6]。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探知過程,認知能力具有時代局限性。過去認為錯誤的或不可能的卻成為現在的常識,現在認為正确的也許若幹年後發現并不全然。大學課程教學,以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能力探知、批判性思維[7]和對事物真相的判斷辨識能力及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标。

教學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有自主探究的願望、動機和能力,勇于創新的思維模式。在傳統課程教學中,教師是教學内容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也是教學資源的唯一供給者,教學情景和過程基本由教師掌控。教師按“以教為中心”的“供給思維”實施教學過程。這種“供給思維”對于課時少、學生多和教師兼有繁重科研任務的情況,是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的。

“互聯網+”時代,思想多元性、思路多樣性和思維開放性成為社會特質,教學資源供給結構呈現多渠道、多視角和多層次的特點。除教師提供的教學素材外,學生對學習素材選擇處于“我要什麼”而不是“你給什麼”的主動地位,學習過程中“所惑”更多不是來自教師“供給”的教學内容,而是來自學生從多途徑篩選的“需求”信息。這就要求教師按“以學生為中心”的“需求思維”對個性問題單獨啟發和共性問題群組研讨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過程。任何個人的認識能力和專業水準都是有限的,面對豐富複雜的網絡信息,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不唯書,不唯師;唯為真,唯為實”的嚴謹求實的教學态度,強調對主動探索求知、推陳出新的開創性學習能力、明辨是非的認知能力和敢于挑戰權威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授人漁”而不是“授之以魚”的教學思想主導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探究活動,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狀态,使學習成為其自主活動[8],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9],實現教學過程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課程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向知識構建和能力培養轉變。

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程教學組織設計通常包括四個環節—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程實踐、考核評價[10],教學環節由教師掌控。傳統的教學活動空間相對固定在課堂環境、師生交流時間相對穩定于課程課時、教學内容與教師課前設計基本相當,這種模式通常被稱為“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按“供給思維”實施的“先教後學”的課程教學模式。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教學很難因材施教調整進度和難易程度以達到人人滿意的效果,而網絡教學不受時空限制,對新知識吸收和内化慢一些的學生可選擇放慢速度反複學習來完成學習任務。互聯網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習者可以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方式、任何事情向任何人學習的5A學習模式(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 Anyway, Anybody),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11]。

網絡學習在時空上更自由,但課堂“面對面”交流能有效捕獲好奇心和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研究表明:一周一次“面對面”的講授和交流是必要的[12],以期比網絡交流更清楚地了解一些概念和解答問題。網絡教學可以高效地傳遞知識,而課堂上“面對面”的讨論式教學則更有利于思維的深化與拓展、情感的溝通、體驗的豐富等,二者優勢互補。兩者結合既突出了學習主體性,又有效利用面授時間;既提升了學習動力,又确保學習者知識結構體系的完整性。“先學後教”的“翻轉課堂”是目前普遍歡迎的混合教學模式[13-14]。課前,教師結合教材從慕課(MOOCs)課程和其他網絡資源中優選教學内容制作網絡課件,通過作業練習和測驗檢查網絡學習情況,課堂則進行有選擇的重點講解和研讨交流。這種模式使學生帶着問題和思考進入課堂,增加學生課堂參與讨論的機會,在培養學習自主性和個性化教學與增加師生互動性方面較“先教後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明顯優勢[15]。從教學運行的角度而言,互聯網使課程教學向“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組化”等方向發展[16]。混合模式使學習更加靈活自由多樣,幫助學生從不同側面改進對學習内容的理解,教師将重點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向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也由單純的課堂學習轉變為項目式、互動式、無監督自主式等多種方式的學習[17]。

教學方法

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預先準備的教學内容,運用問題導入法、案例導入法、糾錯法和聯想法等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在這個過程中,由教師掌控教學資源供應和教學情景設計,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受教學資源“供給源”和課堂有限時空影響,容易産生教師“滿堂灌”和“一言堂”現象,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網絡平台成為課堂外的主要教學環境[18],有着重要的輔助教學功能[19]。作為“數字原生代”的現代大學生對數字和網絡工具的創新使用的心态與教師不同,如何根據學生習慣和生活方式,把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是教師的職責。教師要主動利用社交平台組建課程教學微信群,利用手機社交媒體開展課堂“面對面”在線專題互動研讨,在課堂實施網絡同步互動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習熱情和教學效果。“教學相長”在網絡時代表現更為突出,不僅師生關系重構,而且生生關系也重構。教學互動不僅發生在線上,而且也發生于線下。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化零為整充分利用課後碎片化時間來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管理

混合模式下教學活動的情景發生了變化,使網絡多媒體資源、在線虛拟授課、移動學習、課堂研讨等活動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為确保課程在教學内容、組織設計、技術和語言等方面達到網絡高質量,要求組建專業教學團隊,聘請教育設計師和教育技術專家幫助任課教師進行課程設計,使之與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其他課程有效銜接,并與大學專業計劃保持一緻[20]。教學團隊分工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最好語音講解也保持一緻,由專職人員負責錄制配音。加強對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管理,建立專門的教學網站,對發布者進行資格審查,具有在線教學資格證[21]的教師才能發布網絡教學課件。

教學模式的改變、開源教育資源的應用、基于Web的課程教學平台引入,要求重新構建課程教學考評制度。課程考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考試考核,而且也是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的評估,評估應該深入貫穿到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對教師進行使用新技術設計混合學習課程的業務培訓考核、在線學習輔導時間統計和對學生網絡學習作業完成情況及教學互動的參與度考查等。對學生考評采用綜合評分和評價的評估方法,在學生成績報告中除給出每個學生百分制的課程考試成績外,還列出學生平均成績和中位數,以便考查學業成績在學生中的排名位置;同時增加課程考核等級評價,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責任心、獨立性、協作性、創新性、自律性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對學習能力和習慣等進行優、良、一般和需提高的四級評價。(作者:姜會飛,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唐莺,陳棣湘,潘孟春.“電工與電路基礎”教學中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4(11):86-87.

[2]李時,宋明,黃帥.課程、教學、評價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知識經濟, 2016 (10):130-131.

[3]朱長江,郭艾,楊立洪.以生為本 多元融合 推進大學數學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5(5):59-62.

[4]李恩.哈佛大學長盛不衰與我國高校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5):3-5.

[5]Joanna Poon. Blended learning: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for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J].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13,9(2):271-272.

[6]董培濤,吳小梅,李娟.借鑒歐美大學教學模式探索培養原始創新能力的途徑[J].産業與科技論壇,2011(12):137-138.

[7]陳雲奔.高等教育應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教書育人,2008(18):9.

[8]張儉民,董澤芳.從沖突到和諧: 高校師生課堂互動關系的重構—基于米德符号互動論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14(1):7-12.

[9]楊林.論高等學校要給學生三個法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23.

[10]丁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23):195.

[11]牛貞福,國淑梅,顔亞男,等.互聯網背景下食用菌課程的創新教育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0):243-244.

[12]顧蘇軍.線上線下(O2O)互動式教學法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14,7(17):89-90.

[13]李娟.“互聯網+教學”模式在社會工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2):158-161.

[14]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3):228-232.

[15]李碧春,徐琪,張亞妮,等.“互聯網+”背景下《動物遺傳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家畜生态學報,2016,37(11):94-96.

[16]馮旭.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2):96-97.

[17]姜媛媛,陳靜,蔡志端.雙創背景下自動化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6,38(6):31-35.

[18]高洪皓,朱永華,陳章進.基于MOOCs平台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建設[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6):90-94.

[19]張麗榮,宋天佑,徐家甯,等.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24-26.

[20]Linglingay p. McDermott. Teacher design teams: Building Capacity for Learner-centred cours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Learning, 2016,8(2):24-32.

[21]Boz, B. & Adnan, M. How do freshman engineering students reflect an online calculus cou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J].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7):1-17.

《北京教育》雜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