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8 01:22:58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蘇轼不僅才華蓋世,而且才思敏捷,他的文章詩詞,大多是靈感突現,随手寫就,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痕迹,卻又能妙筆生花,成就驚世佳作無數。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随手寫下一段話)1

(蘇轼劇照,扮演者:陸毅)

當面對壯麗山河,蘇轼脫口而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當思念遠方親人,蘇轼有感而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當真情錯付佳人,蘇轼喃喃自語:“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轼的大多數名篇,都是這樣的乘興之作,随意而經典,樸實卻精辟。其中,《記承天寺夜遊》最是把他的這種風格體現到淋漓盡緻。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随手寫下一段話)2

(東坡賞月)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極短的散文,創作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當時,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三年有餘,天性樂觀豁達的他,雖然郁郁不得志,卻在貶谪生涯中學會了苦中作樂。這段時間,是蘇轼的靈感井噴期,大量驚豔佳作接連問世,其中就包括了這篇《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篇散文,實際上就是随手寫下的一小段日記,語意簡明,通俗易懂,無需逐字逐句翻譯,也能輕易讀懂,大緻就是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金秋之夜,蘇轼失眠睡不着,于是起身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二人在院中散步賞景。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随手寫下一段話)3

(月夜圖)

蘇轼所記之事非常簡單,所寫之景也很普通,但所表之意卻并不平凡。

開篇點名時間和事件後,一句“月色入戶”,用拟人化的描寫體現出月光的溫柔和美好——它好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己,懂得遷客遊子的孤獨心傷,所以主動“入戶”陪伴。

寫景部分,“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三句更是被奉為描寫月光的神來之筆,如今人人會背。其中,并無一個“月”字,卻又無處不見“月光”。“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千百年來,這是對月下樹影最貼切的比喻。原本平常的月光夜色,在蘇轼筆下卻變得如此如詩如畫,那是因為,他心中有美,眼中便盡是詩畫。

文章最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三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既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志趣相投和深厚友誼,又抒發了對知音難尋的無限感慨。其深層含義,不僅有對仕途受阻的悲憤,更有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蘇轼臨終留下四個字(随手寫下一段話)4

(記承天寺夜遊)

蘇轼被貶黃州,一腔熱血遇冷,壯志未酬不能為朝廷盡忠,其内心深處固然是不甘的、抱怨的、無奈的,好在他能随遇而安,身邊又有張懷民這樣的好友相伴。

蘇轼的這篇《記承天寺夜遊》,不隻是對生活瑣事的随手記錄,也不隻是對月夜風景的簡單描寫,寥寥數語間,有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方面,他本人心胸寬廣,境界非凡,能夠發現美、感受美,絕非凡夫俗子可比。另一方面,他又對那些一心追名逐利的俗人充滿鄙夷。這一褒一貶,并非蘇轼自命不凡,而是他對自己遺世獨立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也是後世酷愛東坡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蘇轼文集》、《東坡志林》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