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内容乃屬原創,不規範轉載舉報處理。當然,歡迎讀者朋友圈~文中提到的文章都可以直接戳~)
提問: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關于臉小的文章,但是各種方法,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用?
回答:可能是……你一開始就沒有找準看問題的角度。
要解釋簡妮我為什麼這樣說,要從我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說起:
這部電影叫《女孩夢三十》,是珍妮佛加納演的
你可能沒聽過珍妮佛加納,也對她沒有興趣,但是不妨礙我們從她的顔中,探索一些視覺原理:
笑和不笑的珍妮佛
從珍妮佛的照片中,我們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她的腮幫子其實挺方的,但是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往往不是特别明顯,而需要我們「細究細節」的時候,才會覺得「哇,其實她臉挺方的诶」~
當然,你可能要說,我覺得一眼看上去就很方啊,那麼我們可以比對兩個亞洲式的方臉和大臉:
亞洲式的方臉(左)和亞洲式的大(肉)臉(右)
聰明的你,看出區别在哪裡了嗎?
如果你還沒看出來的話,不妨先回答我一個問題,這兩個圖形,乍一看,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以你的第一直覺)?
兩個圖形,乍一看,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
相信不少人都會說,左邊這個立體一點的,看起來要更小,而右邊那個平面的,看起來會更大,對不對?
事實上呢?
你們都懂我的套路的,這倆鐵定是一樣大的
我們常常說,臉部立體(擁有更高的額頭-眉骨-鼻子)的人,臉會看起來更小——上面這個圖形,其實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稍微深入一點的話,會發現一個問題——
由于光線或者說顔色的關系,當我們在看上左邊這個立體的橘黃色模型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會把注意力放在中間這個突出的較小的部分上,而在看上右邊這個扁平的橘黃色模型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更着重于整個圖形。
簡而言之,對于立體的圖形,我們的大腦會更多地關注「凸起」的部分,從而下意識地忽略邊緣的部分。而對于扁平的圖形,我們會看圖形整體。
而這對于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以下面這組俞飛鴻的照片為例:
俞飛鴻的PS照和現場照
不同于很多人「無PS見光死」,上面這個俞飛鴻的PS照,後期真的完全跟她有仇。
比對一下,其實這兩張照片,俞飛鴻的臉長差不多,發型差不多,由于左邊這張高PS圖稍微側過臉,臉看起來沒有那麼寬,所以臉其實要顯得更小一些。
然而,當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相信不少人會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就是右邊的臉小,左邊的臉大。
如果從「平面」上無法解釋這種現象的話(兩者的面積、形狀和其他方面都相差無幾),那麼我們不妨根據上面說的「中間凸起」的現象來理解:
現場照中,整個臉有凸起和沒那麼凸起的區域,通過明暗、修容乃至肌肉的凸起、紋理來劃分,所以雖然絕對值面積大,但看起來面積反而小了。
而類似原理,有些人的高PS圖一出,反而覺得特别醜(往往是臉大而立體的人),原因就是把皮膚紋理都PS完了,整個人變成一張大餅,所以看上去臉反而是大了。
好了,相信你已經對這個「立體看凸起,平面看整體」的理論比較了解了。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如何應用?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将人的面部分為三個區域:
T區(白色區域),正面區(綠色區域)和側面區(藍色區域)
根據上文說的「凸起理論」,一張臉中,白色T區是最為突出的部分,這部分不夠立體,會顯得整個臉沒有立體度,所以我們傳統修容理論,這裡都是會打高光的來加強「凸起」感的(除非你的鼻子太高或者鷹鈎鼻)。
而更重要但是很多人沒意識到的,其實是上圖中「正面區」(綠色)和側面區(藍色)的區别:
什麼叫「正面區」和「側面區」呢?
顧名思義,正面區就是我們一眼看上去感覺會是正對着我們的區域,而側面去則是臉側面的區域。
雖然理論上,側過去了應該看不到,但是因為骨骼形狀等等的原因,我們正面還是會看到一部分的側面。
由此,如果你的臉型很立體的話,側面區就不怎麼影響你臉的大小,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凸起正面區所吸引。相對的,而如果你的臉型比較扁平的話,側面區或者說營造正側面區的分界,就非常重要了。
回到我們剛才看過的這張照片:
笑和不笑
其實從上面這張也可以看出,當珍妮佛笑起來的時候,其實臉有比較明顯地變小(但絕對值不會小哦)。
這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形狀(臉型與形狀的關系我們已經在錐子臉火了那麼多年,可我敢說99%的人都不知道錐子臉的真谛這篇說過啦)。
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笑起來的時候,由于肌肉塊(姑且這麼說吧)和皮膚紋理等等因素,面中部蘋果肌凸起,面部的正面和側面感覺區分的更加明顯了,所以總體看上去,臉反而小了。
當然,如果你對化妝研究的略微深,你可能會發現,我上面說的「中間凸起」會顯得臉比較小的原理,其實就是修容的原理基礎。
你可能還會埋怨我:你說修容我就懂了嘛,幹嘛偏要扯一大堆正面側面亂七八糟的玩意,我不需要了解原理啦!
然而,如果你對修容理論了解的深入一點的話,你會發現一個問題:
由于修容算是一個「舶來品」,更多的是西方人開始的,也更多地被西方人所使用(她們幾乎日常修容,而我們一般不怎麼修容),所以現在的修容理論,很多是針對西方人的面部特征、審美形成的,而并不一定适合東方人。
當然,現在不少亞洲的美妝博主也有出修容教程,但她們的教程往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于西方的修容理論,而缺乏基于亞洲人情況的調整。
不僅如此,對于修容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所接觸到的觀點,往往是支離破碎、自相矛盾的——這個博主說應該這樣,那個博主說應該那樣,所以到你臉上,到底應該怎麼樣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不僅是被動地接受觀點,更加要主動地思考,為什麼這個人這樣說?為什麼那個人那樣說?背後的原理是什麼?針對不同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
也因此,我會在前面畫很大的篇幅,向大家解釋這種「正面」和「側面」的原理,因為一旦理解了它,你才會知道,對于不同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
回到例子上來,下面有兩張修容圖,大家看出區别了嗎?
亞洲人和歐美人的修容圖對比
我們先從一個很簡單的地方着手。
仔細看上圖,雖然兩者很像,但蘋果肌附近位置的高光其實位置和大小都很不同:
左邊這張高光位置更靠外,而右邊這張高光的位置幾乎就在鼻翼兩側
而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請看三次元的例子:
臉型相對更窄長的樸信惠,如果你觀察的仔細,會發現,她的高光打的比較寬,幾乎打到了整個顴骨的部分
分析一下她的高光形狀,會更接近左邊
正因為樸信惠是個窄長臉,所以她的高光往往打的比較寬也比較短,這樣可以達到讓臉型立體之餘,還讓臉型顯得更寬。
而如果同樣的打法被臉型偏寬或者說偏短的人使用的話——
韓佳人:寬臉打寬高光會顯得臉更寬
當然,你也許會說,韓佳人和樸信惠本來臉型就差很多,我覺得這樣說沒有說服力哦!
那麼我們還為你準備了這張「控制變量」模型:
最左邊是原圖,右邊是樸信惠式寬高光,左邊是窄高光 腮紅——是否可以發現臉型變寬和變窄的區别?
如果用我們一開始介紹過的「正面」「側面」理論,這種現象就很好理解:
高光由于會有「讓這個地方凸起」的功能,所以事實上,高光區類似于我們上文說的「凸起區」「正面區」,也因此,高光區的形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視覺上我們對于臉型的判斷(立體的東西主要看凸起)。
如果我們想要讓臉型顯得更短寬的話,正面區(視覺上會以正面區的面積和形狀判定臉型)就要更寬一些,側面區就要更窄些。極端情況,我們可以把高光橫着打滿整個臉,讓臉型盡可能地變寬。
而相對的,如果我們想要讓臉型顯得更加瘦長的話,就要控制正面區的面積和形狀:高光的區域應該相對更集中,相對來說,也應該更窄。
用圖片說明,是這樣的:
第一個概念:高光區的長度
高光打長還是打短?你了解了原理之後,就很好選擇——你想讓臉看起來更長,就打的更長一些,想讓臉顯得更短,就打的更短一些。
但一般來說,高光的長度最好不要超過鼻子/蘋果肌下緣的長度,不然效果不會太自然。
同理可得高光的寬度(這個影響要更大一些):
高光可以打的很窄,也可以打的很寬,位置可以比較接近鼻翼,也可以比較靠外、接近顴骨
如果你想要讓你的臉顯得更小、更窄的話,高光的位置應該比較集中(比如說從鼻翼兩側開始),而寬度也不宜太寬,一般在眼珠下方左右的寬度就可以。
當然,類似于高光的長度,因為亞洲人的臉部條件往往是比較扁平也比較寬,所以一般來說,高光的寬度不宜比外眼角(上面白色虛線)更寬,否則容易不大自然。
好了,相信說到這,你對「高光區」或者說「正面區」的選擇已經理解的差不多了,我們接着聊聊「側面區」。
根據我們上面的理論,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側面區」往往是被忽略的,因為它相對正面區來說,是側過去的,離我們更遠。
而我們的大腦又是根據什麼判定這裡到底是「正面區」還是「側面區」呢?一個簡單的回答是,明與暗、凸出與收縮。
相對着正面區的「凸出」,側面區由于是側過去的,所以一般色調會更暗一些,也會更不明顯一些,而我們的修容之所以打在臉頰邊緣,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而跟修容類似,如果你選擇的一款比較接近啞光質地(珠光不是很多)、顔色也不是特别熒光色的腮紅的話,其實會起到類似的「收縮」「修容」的效果。
舉個例子,日系的腮紅打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年輕girl們開始流行這種把腮紅打在面中部(上面的高光區)的打法
腮紅打在面中部
當然啦,上面這個妝總體來講槽點蠻多,但腮紅打在面中部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因為腮紅是起一個「收縮」「後退」的作用,所以打在面中部,反而顯得面中部平了,臉頰整體也顯得更加扁平了。
(但為什麼日本人還會用并且這個還會流行?我們有機會下次專門講一期)
而因此,如果你本身面中部就比較平,或者臉比較寬大扁平的畫,這樣的腮紅打法,會雪上加霜:
因為臉看起來真的看起來好平好平哦!
而對于相對來說,輪廓更偏扁平寬的亞洲人來說,腮紅/修容更好的運用方法,是打在「側面區」:
寬臉輪廓感不強的伊萬卡特朗普和她的腮紅打法(不好意思圖比較小,可以點開看一下)
這一看,伊萬卡的臉寬嗎?好像還可以?
但是如果你把腮紅的部分假想成無顔色,會發現她的臉還是略微寬的,因此,她往往會借助腮紅,改變臉的「正側面」比,從而讓臉型顯得更窄。
我們上面說過,高光是用于框定「正面區」,高光越窄,臉型顯得越窄,而上面這張伊萬卡的妝容中,我們會發現她的高光基本上是比較窄的,隻是到眼珠左右的寬度而已。
而換個方向,腮紅其實是用于框定「側面區」,隻要你在這個地方打了腮紅/修容,那麼即使實際上這個地方還是直接面向你的,但是我們看上去,會覺得這個地方已經側過去了,因此對于臉型的影響就不那麼明顯。
還是控制變量的例子:
左邊是寬腮紅,右邊是窄腮紅
上面左邊的打法更接近伊萬卡特朗普,高光-腮紅的分界(或者說正面-側面)的分界,基本是在眼珠左右的位置。這樣的打法會顯得臉比較窄。
而右邊的腮紅就相對清淡很多,基本就是臉型本身的側面在哪裡,就打到哪裡,所以效果相對來說會更加自然,但對于臉型就沒有太大的改變作用。
如果上面那張不夠清楚的話,還有下面這張:
高光-腮紅的分界線,其實是視覺上「正臉」和「側臉」的分界線
當然,類似我們上面說的,凡事不應該過度,腮紅的位置當然也有講究(所以不要想着啊收縮我就把腮紅塗整個臉不就好了,變成猴子屁股不是我的鍋)
正因為高光有收縮作用,所以如果打太多,打到正面的話,反而會顯得正面很扁平(上面說的日系腮紅的例子)。
舉個例子:
左邊是原圖,右邊是修正了腮紅位置和加了高光之後的效果,對了這是AB不知道看出來沒有
可以看出,如果僅僅打腮紅不打高光的話,臉的正側面區分會不那麼明顯,而上面那張圖,因為腮紅打太多,會顯得面部比較扁平。
而如果我們修正一下,把腮紅的範圍減少,大概隻到眼珠的外緣(外緣:靠外的邊緣),再機上高光的話,整個臉的正側面區分就更加明顯了,臉顯得更加飽滿也顯得更加窄小了。
簡而言之,一般情況下,腮紅最好控制在不要超過眼珠外緣的程度會比較好。如果腮紅收縮感(跟質地、顔色都有關)比較強烈的話,建議搭配高光共同使用,避免形成扁平臉。
好了,相信通過上文我啰啰嗦嗦的介紹,你大概已經明白了「正面區」「側面區」「高光」「腮紅」「臉寬」「臉窄」「臉長」「臉短」等等的概念和處理方法。
但我們還忽略了一種情況:臉型的長寬都沒問題,但是臉型的形狀不夠好!
舉個例子,亞洲人常見臉型情況之一就是顴骨外擴:
顴弓區和顴骨區
因為這裡要糾正一個我原來說的不夠準确的地方,所以稍微多說兩句。
我原來說「顴骨是正面、顴弓是側面,所以很多人的問題是顴弓而不是顴骨」。
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看上面那張圖的話,可以發現,其實因為顴骨是正面的部分,所以顴骨的寬對于正面的臉型也有很大的影響(當然有些人是顴骨寬,顴弓也寬)。
一般來說,以太陽穴為标準,如果你的顴骨正面來看比太陽穴要寬,我們就會說你是「顴骨(相對于太陽穴)外擴」:
顴骨外擴和不外擴的形狀
由于對于亞洲人來說,天生的顴骨外擴和後天(因為衰老導緻的面部脂肪下垂和太陽穴凹陷)的顴骨外擴都很常見,所以這算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臉型問題。
而修容/腮紅/高光能不能弱化這個問題呢?
利用我們上文所說的正側面理論,當然可以。
這裡可以稍微觀察一個有趣的現象:歐美人的修容法。
很多人認為,歐美人的審美觀中,喜歡高顴骨,甚至稍微喜歡那種顴骨外擴的感覺,因此他們的修容往往是這樣的:
高光打在整個顴骨區,而修容打在顴骨下方
而像上面那樣的修容手法,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可以發現,按上面的那樣打修容和高光,顴骨的外擴感加重了
而為什麼外國人會喜歡這麼打?一個猜想是,跟硬件有關——
仔細觀察上圖,在打了修容高光之後,雖然顴骨顯得外擴了,但臉型也顯得更寬了(可以理解,畢竟顴骨打高光正面變寬了,而通過修容,顴骨也顯得更加凸出了)。
而與亞洲人不同,歐美人的臉型更多的時候是偏瘦長,因此這樣的會顯得臉更寬的打法,會更受到她們的青睐。
但「審美不問原因」這種現象,也不光在亞洲存在(比如說日系腮紅其實不适合大家,但是大家還是很愛畫),事實上歐美人也有不了解自己盲目畫的例子:
如果本身臉型就偏寬,顴骨就外擴的話,搭配上面那種打法,會顯得臉型更加……難以描述
當然啦,你可能會說,你這是審美不同!歐美人就是喜歡這種高顴骨外擴顴骨的感覺,多好看!亞洲人文化追求圓潤、臉型追求流暢,所以才喜歡不外擴的感覺!你是審美觀落後!
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正如我在方臉也擋不住你的美?那你需要做到……這篇中講過的,審美觀背後必有原因(生理原因、社會原因等等),所以很多審美其實都是全球性的。
對于顴骨來說也一樣,事實上,回到我們上文舉例的伊萬卡特朗普,你會發現,她的腮紅,其實是弱化了外擴的顴骨,而不是強調:
打了腮紅之後,顴骨感覺沒有那麼外擴,也用發型稍微修飾了一下外擴的顴骨(我們之前講的八字劉海哦)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偶然現象嗎?我們下期有空可以更詳細地聊聊這個關于人種、審美觀、審美傾向等等的問題)
而回到我們之前說的顴骨外擴的問題上,如何弱化外擴的顴骨?
傳統的歐美式修容當然不是一個好方法:
上面那個妹子P成了顴骨外擴的版本,然後加上傳統的顴骨都打高光,修容打在顴骨下的修容方法,會發現,外擴更嚴重了
而如果我們反過來,學習伊萬卡的妝容打法,會發現,外擴的問題緩和了不少:
将腮紅打在外擴的顴骨處,會大大減緩外擴的感覺
在一張圖上更清晰地呈現的話,不同的修容方法是這樣的:
傳統修容是白圈,打在顴骨下(可以用陰影也可以用腮紅),而如果要選擇弱化外擴的新式修容,腮紅應該打在紅圈即較為外擴的部分
如何更精确地确定腮紅的範圍?
這張圖比較複雜,所以放大一點
伊萬卡實際的臉型形狀是紅線,可以看出是略微有一些外擴的。
我們以太陽穴為基準,用藍線畫出了理想的臉型形狀(跟太陽穴無縫銜接有木有),和腮紅的位置(外緣是理想臉型,内緣是上面說過的,腮紅不要超過眼珠外緣)。
一般來說,如果你想弱化顴骨的話,要更着重藍圈中的位置:
籃圈的位置可以打腮紅,而紅色的區域則可以用修容強化一下效果和層次感(當然,如果不大會用陰影修容的話,可以上面的藍區和紅區都打腮紅,效果也不會差。
而上面那張伊萬卡的腮紅絕不是偶然,事實上,她現在的大多數妝容,都是這樣用這樣的方法弱化顴骨的,不過有時用腮紅,有時用修容而已:
伊萬卡的弱化外擴腮紅/修容法
而如果你不想妝面太濃,想要弱化顴骨,有想要顯得妝面更加清淡的話,可以在下方的區域略微打一點腮紅,就會得到比較自然清淡地修飾外擴顴骨的效果:
其實這個方法我們在偷師劉詩詩2 | 不靠磨腮,如何拯救方臉girl的顔值?這篇已經說過啦,這篇說的更加詳細并且附上理論支持~
本篇内容可以說是相當幹貨,而讀者們似乎表示,也喜歡聽我扯一些幹貨之外的變美内在流,所以容我再稍微說兩句閑話(不喜歡可以跳過啦~):
從去年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和要求,有多大程度上,是受媒體影響而形成的?
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要認為自己應該是完美無缺的?比如說,皮膚應該一點毛孔、痘痘、細紋、痘印、斑點都沒有?
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媒體總是喜歡把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面孔PS的特别完美,并不斷地宣傳「完美無瑕」的皮膚(啊,發現我自己也用了類似的詞語做标題,該打)。
而我也在幹貨 | 這份攻略,能幫你省5000塊護膚預算!這篇中向大家提倡過:接受自己社交距離内的皮膚缺陷,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無瑕。
我也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我們這個年代,會追求極端而誇張的網紅審美。
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媒介的變化:
電影時代變成圖片時代之後,靜态比動态更重要,所以後遺症相對于靜态看起來好沒有那麼可怕,即使動态不自然,現實中不自然,也有人願意去整形。
而面對流量時代,更加是大家去攀比、去争奪流量,最後形成了一種極端化的審美,那就是網紅臉。
但這樣的臉,其實并不适合大部分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面對鏡頭,而是為了在生活中自然地好看的妹子。
而媒體對于我們的影響又絕不止上面兩個方面:
我身邊曾遇到過不少臉頰鼓鼓的飽滿妹子跑來跟我說,我一笑就一臉肉,我覺得自己臉很大,怎麼辦?
平心而論,我并不是一個審美雞湯學者,我的态度一向是,是問題就說是問題,不要美化成氣質或者特征什麼的(缺點和特色的度的區别在哪裡?如果是特色,總體看着是美的。如果是缺點,總體看着突兀、不協調、不好看——所以說不要一味雞湯)。
然而在看這些妹子的真人的時候,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實在都不覺得她哪裡臉大,或者哪裡肉多,或者哪裡不對勁。
直到她拿出自己的照片,因為磨皮磨的有點過,所以肌肉紋理都不見了,本來飽滿的臉頰顯得又腫脹又平,青春的膠原蛋白不見了,隻剩下呆呆肉肉的感覺。
如果想象不到的話,再放一遍開始的這張俞飛鴻:
真人和照片的差異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然而,即使我一再勸她,你真人看起來很好看,臉一點都不大,反而是很飽滿的感覺,那個妹子依然很不滿意:
「我就是臉大!我就是肉多!我照相出來就是很難看!我覺得自己很有問題!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而正是這種情況,讓我想寫下這篇,以及其後的一整個系列:
如果說我們之前的文章和觀點,會更關注平面的話,那麼這個新系列的文章,幹貨的部分,是希望你能找到讓自己的臉顯得更好看的方法,精神的部分,就是希望你更多維度、更全面地、更真實地認識自己的臉——
現在,你可以拿出鏡子,打量一下你的臉,你的正面和側面在哪?你的臉立體度如何?你的臉肉肉的分布如何?你微笑時如何?哀傷時如何?
不要總是通過美圖後的照片去認識自己的臉,等過了一定的年齡,你會發現,自拍照和朋友圈在你的人生中沒有那麼重要。
一個示範:簡妮——一個臉太大以至于相框和朋友圈都塞不下的女紙
你的臉,立體而生動,有趣而真實。
不要讓照片局限你對自己的認識,也别讓照片局限你的美。
如果你看不懂或者看不夠這篇,你可以繼續看: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關注我們!▼
(微信ID: BeTheBeaut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