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
最早的人工糖在各種調味品中,唯一有着專門的國産大部頭研究專著的唯有糖。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了一部70萬字的《糖史》,對于糖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我國發展傳播的源流都給予了很深入的探讨。“饴”這個字,就是古人口中的一種糖。類似的字還有不少,大約能數出十來個,但除了“饴”和“饧”很多現在都不用了。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麥芽糖的制成品。
相對而言,“饧”指稍硬一點的“饴”。植物種子發芽時一般會産生出糖化酵素,從而把澱粉水解成麥芽糖。麥芽糖不太容易結晶,但很容易制成膠裝物質。它是古人最早制作出的甜味劑。這種糖現在在國内各地都還比較常見。很多地方還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祭竈的習俗,冀望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麥芽糖是為了讓竈王爺的嘴巴甜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