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30 17:18:20

先來看幾張圖片,下面這幾張圖片中是什麼字?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

這幾個字是什麼字?逮住蛤蟆,攥出尿來?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2

這幾個字呢?杜甫能動?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3

這幾個呢?好狗邊上飄?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4

還有這幾個呢?難道是婦女之寶?

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

第一幅據說是“前程似錦,繼往開來”。(注意,我說是據說是,是還是不是,您要自己判斷)。第二幅是“勤能補拙”,第三幅是“風景這邊獨好”。第四幅是“賓至如歸”。

當然,書法作品因為涉及到篆隸楷行草等多種書體,尤其是篆書草書等,非專業人士不大看得懂,再加上每個“書法家”有自己的一些“獨特之處”,想要弄明白這些書法作品中的字都是什麼确實不大容易。

那行書或者楷書,或者說我們認識今天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的用宋體印刷的字就很容易嗎?

我們再看看下面幾張圖,您都認出是什麼品牌來了嗎?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5

康師傅?奧利奧?雪碧?六個核桃?

對不起,它們是康帥博,粵利粵,雷碧,六個原味核桃,六個鐵核桃。

再看下面這張圖: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6

你以為是“超能”洗衣液?錯了!是“趈能”洗衣液,這個“趈”字可能99%人不認識。關于它的解釋可以看下圖。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7

這麼看來,即使認得一些字,如果一不小心,也可能看走眼,上當受騙。所以,識字過程中的準确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僅僅是讀準了字音,認清了字形,就算是準确識字了嗎?

不是的,識字是門技術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我個人的經驗是,要想真正認得一個字,需要從音、形、義、源、境、性(即字音、字形、字義、字源、語境、詞性)六大方面着手。下面就分别來說說這六大方面。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8

字音

在漢語普通話讀音中,涉及到21個聲母,39個韻母,再加上四聲,排列組合下來,排除掉一部分普通話中不存在的發音,實際字音有1300個左右,即使以《現代漢語詞典》這樣的中型辭書收錄的13000多漢字作為參照,也可知在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

同音字需要依靠字形,或者字義去區分,比如,“恐龍”和“耳聾”的後一個字都發“lóng”音,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同,所以分屬于不同的字。這個很容易理解。

除了同音字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多音字,一個字有多個讀音。比如,“會議”和“會計”,雖然“會”的字形相同,但是讀音不同,嚴格來說這是兩個不同的字,隻不過是用同一個字形表示而已。

努力讀準字音,是學習漢字的重要一步。需要注意兩點,一個不可以秀才遇字讀半邊,或者因形近幹擾讀錯,比如,我小時候讀《嶽飛傳》就把那個大奸臣的名字“萬mò俟qí卨xiè”讀成了“萬wàn唉āi窩wō”。

另一個尤其注意要在具體的語境中把常用字和常用的多音字讀準。至于那些非常用的多音字,偶爾讀錯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聽别人的批評及時糾正過來就是了。

比如,“伐木丁丁”中的“丁丁”,“鉛山”中的“鉛”,這些字讀不準,從丢臉指數上來說,遠比把“鴻鹄之志”讀成“鴻hào之志”要小得多。

關于讀音問題,本公衆号連續寫過三篇專門談讀音的文章,此處就不再展開來說了,可以參看文後的鍊接。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9

字形

一提到字形問題,可能我們會最先想到的是錯别字。造成錯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同音,一個是形近。

同音需要靠意義區别開來,比如,上面圖片中的“做人”,根據語境判斷,應該是“坐人”。再比如,“坐鎮”常常被誤寫為“坐陣”,“平心而論”常常被誤寫為“憑心而論”等等,都是因為同音造成的錯别字,需要通過具體的語境中的意義來判斷。

形近在區别的時候除了結合具體語境,弄清楚意思區别之外,還可以借助字源來做一些判斷,比如,“懸梁刺股”一詞中的“梁”是“房梁”的意思,所以下面是“木”字,而不是“高粱”之粱,“高粱”因為是米,所以下面是“米”字。

關于形近造成錯誤,有一個成語叫“魯魚亥豕”,值得說一說。

《抱樸子》:“諺雲:‘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因為傳抄的過程中,“魯”和“魚”,“己亥”和“三豕”字形相近,結果就抄錯了。這種抄錯,還可以分為錯字和别字兩種,一種是原來沒有這個字,抄寫過程中多了一橫,少了一撇等,還有一種是本來就有這個字,但兩個字字形相近,導緻錯誤。比如“亳州”寫成“毫州”,“如火如荼”寫成“如火如茶”等。

字形問題還有一個繁簡字的轉換容易被忽視。我們切不可以為繁簡字是一一對應的,實際上漢字在簡化過程中,有一些原來分屬于不同的字,簡化後混成一個了。

比如,“發财”的“發”和“美髪”的“髪”,在簡化之後,都用“發”這個字形來表示,于是,你就看到很多街面上的招牌出現了“美容美發”這樣的錯誤。

再比如,“王後”的“後”,在轉化為繁體字的時候字形不變,且不可寫成“王後”,那就鬧了笑話了。

要避免這種問題,就要在繁簡轉換,尤其是簡體轉繁體的時候,切不可用WORD中的繁簡字轉化鍵一鍵完成,對于一些拿不準的字,需要琢磨一下它的來龍去脈,根據意義來判定該用哪一個字。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0

字義

很多人在翻查字典的時候,都急匆匆地看看這個字讀什麼音,是什麼樣的字形,然後就覺得算是完成任務了。但實際上,僅僅知道了一個特定字形的字讀什麼遠遠不夠,還應該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才行。

而且,在漢字中,一個字隻有一個意思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情形是一個字有多個意思。呈現在字典中就是所謂的義項。而這些義項除了給予相應的解釋之外,必然會匹配一些例句,這些例句就是某字解釋成特定意義的具體語境。

比如,我們看“深”這個字,不能隻是知道它讀作shēn,然後就算完成了任務。而應該關注它有幾個不同的義項。當我們為了在語言表述的時候字和其他的字區别開來,諸如說是:“深淺”的“深”,這時候實際上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把這個字結合了特定的語境來解說了。

而且,因為語境的極大豐富,所以某一個字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也極大豐富,非常靈活,甚至有時候不是一一能夠指實是字典或者詞典中的哪一個義項,超出了這些工具書的義項解說的範圍。

比如,還以“深”字為例,“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個語境中,我們可以說三個深都是一個意思,都是從外到裡的距離。但是,細細揣摩,又會發現這幾個“深”似乎并不完全是這個意思,而暗含了更豐富的情感意味,“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個語境中的“深”與此類似。

除了這種一字多義之外,還有同一字形,但因為多音,或者準确說為了區别意義而多音,甚至不同的讀音下,又有多個不同的意思的情況,這些雖然字形相同,但都應該作不同的字來理解。這個在前面的談到語音問題時已經做了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以上說的是對識字中把握“音、形、義”的簡單說明,我們常說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要把握一個漢字需要三者緊密結合。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但除此之外,認識一個漢字,還要注意“源、境、性”的問題。下面分别說這三個方面。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1

字源

《淮南子·本經訓》中說:“昔者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鬼夜哭”用神話的形式寫出了漢字發明的劃時代意義。

作為一種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漢字造字有其獨特而高效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種屬于“造字法”,後兩種屬于“用字法”。

我們最初學漢字時,常常是從最簡單的字學起,諸如“上大人孔乙己”,“人口手上中下”等等。但這些字都是單擺浮擱地放在那裡,要慢慢有意識地利用“六書”的一些知識把所學的漢字串起來,将漢字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地來記憶,就掌握得更牢靠,理解得更深入了。

比如,大、夫、從、北、立、交、叢、化、天等等,這些字看起來毫不相幹,但實際上從字源,從造字的角度來說,它們的聯系極為密切,都是從“人”這個字出發,利用指事、會意等方法造出來的字。(後面我會有機會專門寫文章談“發現漢字之美”,還會舉到這個例子,這裡就不再每個字一一展開來解說了)

這“六書”中尤其要注意“形聲”這種造字方式,漢字中大約四分之三的漢字都是形聲字。形旁表示該漢字所屬的類别,而聲旁表示該漢字的讀音。比如,“江河湖海溪”,包括“字源”的“源”,都是形聲字,都以“氵”為形旁,說明它們都和水有關。

但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問題,有一些字的讀音已經和聲旁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了。所以,即使理解掌握了形聲字這個概念,也要在讀音上注意防止秀才遇字讀半邊的錯誤。

掌握字源的好處就是通過對漢字的追本溯源,能夠更為準确地把握這個漢字。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2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3

比如,“即”和“既”這兩個字,在初學時常常弄混,為什麼“即”要表示“将要發生”,而“既”要表示“已經完成”呢?原來古人在造字時很聰明,他們用會意的方式來表示這兩個意思。

“即”和“既”的左邊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飯桶”,盛飯的容器,而右邊都是“人”的變形,隻不過姿态不同。“即”中的人是正對着飯桶,跪坐在那裡準備要吃飯的樣子。而“既”中的人則是背對着飯桶,表示已經吃完了飯,準備抹嘴走人了。

你看,如果很好地把握了這兩個字的字源,就不會再用錯這兩個漢字了。除了通過字源的追溯在意義上能夠更準确地區别每個字之外,還有助于在一些形近字的判斷上更有依據,不至于死記硬背。

比如,“示部”和“衣部”,很多人在具體到某個字的時候拿不準是一個點兒(示部)還是兩個點兒(衣部)。這時候,如果你能準确知道在字源上,“示”和神靈有關,而“衣”和衣物有關,就可以很準确地把握到底某個字是一個點兒還是兩個點兒了。

比如“祝、福、祀、禮、祖、祛、祠、社、祓、禅”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神靈有關,所以是“示部”,一個點兒;而“褲、衫、袍、褂、襪、襯、衩、裙,補”等,都和衣服有關,所以是“衣部”,兩個點兒。

還有一個字有一點特殊,“初中”的“初”,為什麼用“衣”部,怎麼和衣服有關,我們追溯一下字源,發現是這樣的。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4

原來,“初”是一個會意字,“開始”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古人在造字時很聰明,舉重若輕,把這個抽象的意思用非常具體形象的“用刀剪裁布料”這個制作衣服的第一步就表示出來了。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5

語境

前面在談漢字的音、形、義、源的時候,已經涉及很多關于語境的問題了。可以這樣來說,漢字和語境的關系,某種程度上就是魚和水的關系,一旦脫離了水,魚就無法存活,而一旦脫離了具體語境,一個漢字所承載的信息就大幅減少了。

關于識字需要注意語境,不妨講一個故事。

若幹年前,我在上課時問班上的同學,“你們知道咱們班誰的力氣最大嗎?”他們有說×××的,因為這個同學長得又高又壯。也有說是×××的,因為他曾經一巴掌把消防栓的玻璃拍得粉碎。我神秘一笑,指着班級中最瘦小的一個男生說,他的力氣最大。

全班同學都很驚訝,他又瘦又小,怎麼可能力氣最大。我和學生說我是有證據滴。一邊說一邊拿出默寫古詩的篇子來,“你們看,×××連破山寺後禅院都能‘提’起來,你們誰能做得到,他是不是力氣最大!”

全班哄堂大笑。原來是這個同學把“破山寺後禅院”這個題目寫成了“破山寺後禅院”。

笑過之後,我很嚴肅地對他們講,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錯誤,是因為語境意識不強,如果不是隻記住字音,也關注到語境,關注到語境中的具體意思,是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的。

然後,我又舉了諸如《題西林壁》《題臨安邸》《題烏江亭》等若幹古詩題目作例子,告訴他們這裡的“題”是“題寫”之意,而不是“提起來”。

關于語境,需要特别說明一點就是在一個經典的語境中記住一個字或者一個詞,要比在一個很一般很普通的語境中記住一個字一個詞要容易得多,而且,更容易有深刻的印象。

更具體來說,在熟讀成誦的古詩文中學習某些字詞,就比在現代文的泛讀浏覽時遇到的某些字詞記得牢靠紮實。

如何快速有效的教一個人識字(一線語文教師告訴你如何識字)16

詞性

平時,我們在學一個漢字的時候,更關注音、形、義等方面,不大關注詞性的問題。實際上詞性的問題也很重要。

因為在不同的語境中,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詞性會發生變化,我們在這種發生變化了的詞性之下理解這個字或這個詞,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它。

不妨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古詩中的“綠”字曆來為人所稱道,是“煉字”的典範。如果我們站在詞性變化的角度來體會理解,更可以發現“綠”字在這個語境中為什麼用得好,用得妙。

一般而言,“綠”本身作為一種顔色,在詞性歸類上是名詞,但在“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語境中,則有了動詞的屬性,變成了“吹綠”的意思了。這時候,使用“綠”字就使得文句中所描寫的景色既有了色彩感,又有了動感。

與之相類似,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有這樣的語句:

“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這句話中的“燒”這個字看起來很普通,但細細品味,則又顯得那麼巧妙,那麼合适。從詞性分析上來說,“燒”本身是動詞,但“燒”這個動詞我們在讀到它的時候,頭腦中又呈現出一種火紅的顔色,所以用“燒”這個字,在這裡兼具了動感和色彩感,因此恰到好處。

當然,以上這麼講,并不是我們學習每個字的時候,都要在“音、形、義、源、境、性”上做足功夫。也并不要像孔乙己一樣,非要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才顯出本事來。

但至少是我們在識字時,不僅僅停留在掌握一個漢字的音形上,而可以關注更多,也不僅僅是通過鍛煉手部小肌肉機械抄寫的方式記住某些字,還需要動腦才行。

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要建立這樣一種意識,要有意識地關注與每一個漢字密切相關的這六要素。同樣都是認識3000字,有這種意識和沒有這種意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會完全不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識字是一門技術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