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教發誓詞

道教發誓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21:12:54

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代有一幅著名畫作《三酸圖》,畫的是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請好友蘇東坡、黃庭堅品嘗桃花醋,三人品嘗之後表情迥異。儒家的蘇東坡認為是酸的,佛家的佛印認為是苦的,道家的黃庭堅則認為是甜的。《三酸圖》反映出儒、釋、道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

道教發誓詞(敕令還是勒令神祇還是神祗)1

道教是源自于我國本土的傳統宗教,它承襲了黃老道家思想,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将“道”作為核心信仰。同時,道教在創立的過程中吸收了原始巫觋文化,因此道教會給人一種玄之又玄的神秘感覺。此外,道教的另一個特點是有着規模龐大的神仙體系,我們熟悉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等神話人物都是來自于道教,民間流傳的門神、竈神等俗神也被納入其中,不管是山川河嶽還是日月星辰,在道教神話裡都能找到對應的神仙。

正因如此,道教文化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不過道教文化畢竟傳承了上千年,道教典籍浩如煙海,《道藏》将經書彙集到一起,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很多典籍記載的内容晦澀難懂,一些詞語更是讓人捉摸不透,有時容易混淆。本期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那些容易混淆的道教詞語,看看你是不是也認錯了。

道教發誓詞(敕令還是勒令神祇還是神祗)2

敕令or勒令?

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捉鬼系列電影成了許多人童年的記憶,裡面滿滿都是道教元素,有三清鈴、桃木劍等道家法器,還有步罡踏鬥的道家步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英叔手中的黃符了。一張小小的黃符裡包含了神仙名諱、形貌、符咒等大量的信息,大多數的符頭上會寫有“敕令”二字,有人會誤認為“勒令”,到底哪個才是正确的呢?

敕(chi 四聲)令,它最初的意思是古代帝王所發出的命令或法令。被道教引用之後,“敕令”也就成了三清天尊等道教尊神下達法旨聖谕。而“勒令”的意思是用命令的方式強制人做事,有一種警告的意思,跟道教沒有什麼關系,所以黃符中出現的“勒令”是錯誤的。

道教發誓詞(敕令還是勒令神祇還是神祗)3

神祇or神祗?

祇和祗的區别就是“祗”多了一個點,很多人容易将它們混淆,正确的詞語為神祇(qí)。在古代文化裡,人們對于天地産生崇拜和敬畏,用天神和地祇來表示天和地,《說文》對于“祇”字是這麼解釋的:“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天神最初為昊天上帝,“皇天在上,後土為鑒”裡的“皇天”說的就是這位天神,後來玉皇大帝在宋朝時期廣泛流傳,也成為了百姓心中的“老天爺”。地祇的代表為後土娘娘,又稱地母娘娘,道教尊其為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後土娘娘位列四禦,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地位相當崇高。此外有人常常将“後土”寫為“厚土”,這也是不正确的。

道教發誓詞(敕令還是勒令神祇還是神祗)4

鬥姆or鬥姆?

鬥姆元君是道教神話裡的一位女神仙,簡稱“鬥姆”,“鬥”指北鬥衆星,“姆”指母親,又作“鬥姥元君”或“中天梵氣鬥姆元君”。鬥姆元君是衆星之母,由元始天尊的先天陰氣所化而來。“鬥”為“鬥”的繁體字,很多人為了體現道教文化的“傳統”,會将鬥姆的“鬥”寫為繁體字的“鬥”,其實這是錯誤的。“鬥”一般用于天上星宿的名稱,比如北鬥星君、南鬥星君等等,而“鬥”(dòu),是打鬥、争鬥、戰鬥等意思,雖然“鬥”為“鬥”的繁體字,但是在星宿神的名号上是不能通用的。

道教發誓詞(敕令還是勒令神祇還是神祗)5

除了上述一些容易混淆的詞語,道教還有一些容易被念錯的詞語。比如齋醮(jiào),不念(qiáo)。醮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自唐代以後,齋和醮才較普遍地連用,用來指稱道教儀禮。羅天大醮是道教最為隆重的齋醮科儀之一,此外還有普天大醮和周天大醮等。

道行的“行”應為(héng),有的版本為“heng”為輕聲,不念(hang)。道行通常是指神仙或者妖怪法力的高低,比如神話傳說裡常常有修煉千年道行的妖怪。再有一個辟(bì)谷,不念(pì)。辟谷是内丹修行的一種,即不食五谷,“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餐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神仙可以吸風飲露不食五谷,但是凡人在辟谷時還是要保證飲水,其次還會服用一些如紅棗、栗子、核桃等雜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