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漢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是華夏民族傳統服飾,相傳由黃帝創制,一直延續四千餘年至清初血腥強制的剃發易服。其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配有圓領,對襟等做補充。
什麼才是漢服?
我想你應該和我一樣,在沒了解漢服之前,誤認為古人穿的服裝就是漢服!漢服,并非“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亦稱“漢衣冠” “漢裝” “華服”。相傳始于軒轅皇帝,在明末清初時開始衰落,但未完全絕迹。
漢服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綿延四千餘年,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漢服不單單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個偉大文明的縮影,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皮膚。
漢服的設計有什麼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鈎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飾。所謂“交領”,就是穿起來之後,衣服左右前襟重疊,衣服兩邊相交成領。
所謂“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右邊短,左邊長,穿起來後,前襟向右掩。
漢服的七大款式深衣
深衣與深衣類漢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深衣,專指按禮記深衣衍生出來的款式,如朱子深衣等。深衣類漢服,是指上下分裁縫合,且被體深邃的長款服飾,因為類似深衣,所以在現代漢服複興及考古歸類時,歸為深衣類。
從目前所能查閱到的文獻記載來看,“深衣”最早出現在《禮記》裡。其中,《檀弓上》、《王制》、《玉藻》和《深衣》篇裡都有提及到。
穿着深衣時,也須考慮到具體個人家庭情況,用以不同的衣緣作為修飾。“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缋。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襦裙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将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裡的區别,将襦裙分為單襦和複襦,單襦近于衫,複襦則近于襖。
半臂
半臂在初唐頗盛行,并長期穿小袖短襦,初唐時服飾多為窄型。現今發現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畫上,儀仗隊的宮女中,有一位梳着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錦為主,穿在圓領袍衫裡面,故稱錦半臂。唐代婦女愛穿窄瘦服裝的風氣,但是袖子以寬松為主。半臂放在現代就顯得更加日常,算是五分袖,秋冬季可以搭配皮草披肩,夏季穿則顯得很清秀。
短打
短打就是“裋褐”,又稱“豎褐”、“短褐”,是古代漢服的一種。這裡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裋”3字同音,都讀作“shù”。“短”通“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麻料、獸毛編織物。短褐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
曲裾
曲裾出現可能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裆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合符禮儀,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裆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男子曲裾愈來愈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曲裾袍衣長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袒領
袒領服是唐朝時一種半袒胸的襦,衣料為紗羅制品,當時人們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绮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背子
各個年代的背子也不太一樣,大緻就是有開叉,長度從腰到腳面不等,且大部分為直領的上衣。
漢服的三大認知誤區首先,漢服是漢族人的服裝服飾,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服裝,像漢、唐、宋、明等朝代。漢服沒有特定的時間維度,隻有特定的文化維度。
其次,辨别是否是漢服有一個特别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沒有扣子。如果你看到誰穿的漢服有扣子,那麼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服了。
最後,漢服的穿着都是右衽交領,左衽是逝者穿的。同時,穿漢服的時候不能夠披頭散發,這點希望咱們的女性讀者們能夠注意。
今天我們詳細介紹了漢服的七大款式和三大誤區,漢服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内涵不僅僅是服裝的本身,其實還包括了日常的生活禮儀,這些我将在後期進行深入的講解!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