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對數學的一印象總認識數字和數字計算。
可就像熟知的很多人學了十年20年的英語,卻說成了啞巴英語一樣。從小做計算題的孩子真的就學好數學了嗎?
舉一個數學習題的例子,小明今天買了十個小蛋糕,她在路上吃掉了一半,又買了三個蘋果和一打雞蛋,路上遇到小朵送給她一個橘子,不小心又弄丢了兩個蘋果。
問:她會回到家還剩幾樣東西?
如果把這道題列成一個算式
10-5 3 12 1-2=?
是不是就簡單多了?
為什麼出題的人需要把它繞這麼一大圈子給你看呢?
就是因為數學是用來用的,用的時候不會隻有一堆數字給你去算,而是理解數字出現在這裡的含義和邏輯得出結果。
更不要說現在燒腦的數學題從小學就能要家長的命了。你自己搞了半天才懂的問題,要怎麼讓孩子聽明白?
小學生一到二年級邏輯思維題庫
如果上學之前什麼準備也不做,家長陪讀的壓力就不止心塞那麼簡單了。簡直是需要心髒搭橋手術。
所以為了保命,麻煩一定先了解下數學基礎到底該做什麼準備。
第一步,數一數(3到4歲)。說到數學,最初的概念是數數,一個是會數, [shǔ]一個是知道數 [shù] 數字。
要認識一個名詞-------數感
數感不是看到1說這是1,看到2說這是2.
認識數字1—10,最好的方法是,給孩子一個蘋果,告訴他這是一個蘋果,給兩個玩具車說給你兩輛車。
數數的概念不是看數字,是看數量。孩子能明白數字和數量的關系,能一個一個的數出來多少個,這就是數感的基礎。
所以說培養孩子數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他理解以後數字和運算。
大人最好能先看到什麼就帶孩子數,走樓梯數有幾層,坐電梯我們去幾層?
吃飯幾個人坐在這?有幾個碗筷?
出門看到的東西,玩的玩具,生活中能數的東西不要太多,就看你有沒有心和孩子一起數。
我運氣比較好,孩子很小就愛數數,對數字很敏感。但開始數也出現過1245789這樣的數法,但是沒過多久就數清楚了。
我歸納的原則是
①------不打斷,愛數多久都可以
②------不求快,慢慢數,錯了再來就是了。
③------不考試,會孩子他一起數,數完多誇獎他。
當熟練的會熟練的數1到10到20到30—50,同時還是要知道對應的所有數量,而不是數字。
一定要讓孩子把數字和數量對應起來,不然隻會認數字,認了白認。
重點:按照對應的數量數,對應的實物數量知道數字。
像圖片中這樣的圖卡做教具是很好用的。
接着同時有對數字大小的概念,多了|少了|還有|又有|沒有。
例如:我有三輛車,你有一輛。媽媽比你多。盤子裡有5個珠子,另一盤有4個,比這個少。類似這樣的對比,在了解數字之後就可以學習。
補充下數字的排序,雖然一直說的還是數數,數量,但是同時一樣需要會看數字,明白12345678910數字的含義。
同時能夠清晰的數出來數字,知道1代表的含義和數量,這個是數數的關鍵。
同時還可以做倒着數,正着數這樣的練習。也是在讓孩子加強對數字之間聯系的練習。
生活中隻要有心,這樣的練習孩子都很容易可以學會。
第二部分:分一分(4到5歲)了解最基礎的數的分解(數量分配)
平時生活中多用到這樣的詞語,一共|總共,每個|每人,還有|還剩,給我|給你|給他,
再|和。。。。
比如:爸爸媽媽寶寶我們一共三個人,加上爺爺奶奶,一共(總共)五個人。
吃飯了,每個人用一個碗,每個人都有一個勺子和筷子。
今天吃餅幹,碗裡還有4塊餅幹,我們吃掉了一塊,(還有)還剩下3塊。
這裡有好多娃娃,給我一個娃娃,給爸爸一個娃娃,給寶寶一個娃娃。
再數數還有幾個娃娃?寶寶和媽媽一共有幾個娃娃呢?
這樣在生活中不斷的代入數字的分解,慢慢的孩子就能夠理解數量的多少,和增加減少概念。
會知道數字的大小和多少。
第三部分:量一量
升級練習:同時代入理解知道物體的多和少,寬和窄,輕和重,長和短概念,高與矮的概念。
用眼睛去看:這個盒子裡裝了很多玩具,那個盒子裡很少玩具。
日常中去體會:這個路(門,通道)很寬,我們可以一起走過去,這個(公車)門很窄,我們要排隊上去,不然會很擠。
親身的去實踐:這個門比你高,你就能走進去,這個洞口很矮,你要爬着進去.
用手去感受和判斷:哪個物體更輕、哪個更重?這塊石頭大所以很重,這塊石頭小就很輕,你放在手上覺得是不是?那個重那個輕?
真正的去感受到:你看這兩條帶子(繩子)哪一個長?我們來比一比看,放在一起這條長這麼多。紅的比白的短一點。
第四部分:學一學(4到6歲)對于形狀的基本概念
2D平面圖形----三角形,菱形,梯形(不規則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環形。
生活中的圖形有很多,需要做的就是啟發孩子去發現這些圖形。
日常生活中玩具裡,潛移默化的加入顔色的認知和形狀的分辨,
配合之前說的大小長短的概念,對于幾何平面形狀區分開始有認識。
可以升級達到的目标是:
開始知道拼搭組合:
大三角形=兩個小三角形=三個小三角形。
正方形=兩個三角形=兩個長方形=四個小正方形
圓形=兩個半圓=三個扇形
長方形=兩個長方=兩個直角三角形
能夠知道圖形是由什麼圖形拼搭出來的,這一類的學習通過搭積木,搭樂高,玩磁力片七巧闆都可以掌握。
關于位置的概念 上|下|前|後|左|右。
左和右是比較難掌握的一個概念,但是隻要生活中有多次用提醒和引導,孩子對這方面一樣也是能掌握的。
在閱讀看繪本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一些空間語言,比如,指着書上的配圖對孩子說“看,這座房子前面有個栅欄”,“小熊躲在樹叢後面”,“小兔子旁邊的是小狗”等等,每次還可以問孩子在某個東西上面,下面是什麼?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孩子對方位等概念的熟悉度會大大提高。
序數的概念
掌握序數的概念有助于理解“時間的先後”和“事情的發展順序”。描述(解釋)事情的時候常用“第一個”或者“首先”,“第二個”或者“其次”,讓孩子對這個概念有清楚的認識。
比如:洗手,我們要先挽起袖子,再打開水龍頭把手打濕,抹上泡沫。接下來。。。。。。
搭積木(搭樂高)第一步,我們先準備材料,看看圖紙裡要什麼東西找到放好。第二步再。。。。。
第五部分:算一算(4到6歲)
(這一部分的前提是上面的幾個能力都已經熟練掌握了,每個孩子不同,有的可能對數字敏感些,對圖形就慢一點。但至少對數字的概念一定要熟練,接下去的練習就會很容易理解,要是發現有困難,最好還是繼續上面的練習打好基礎,數學是最沒辦法快進的一種學習,沒有捷徑。)
“成倍”的概念
某個數量的物品,再來一份完全一樣數量的物品家加在一起,這樣就變成了倍數。這也是可以在生活中,用水果、筷子、餅幹等小物件來說明的。
比如,一隻筷子,兩隻是一雙。一隻鞋子,兩隻就是一雙。襪子,手套,眼睛耳朵這些都是成對出現的東西都能來解釋。
隔數字數數
如果寶寶将1~30的數量都數得很熟悉了,學習一下隔數字數數:2、4、6、8、10... 和1、3、5、7、9等。
配合剛才說的成倍的概念,二四六八十你就可以引導他發現這裡頭的倍數的規律都是加二。
更加清晰一點的做法,就是用數軸來說明。
跳着數數
在兩個兩個數已經很熟練的情況下,繼續加入三個三個的數,
3,6,9,12,15,18,21,27........
四個四個的數,4,8,12,16,20,24,28.....
最後在1到100已經完全掌握的時候,可以加入五個五個的數,10,15,20,25,30,35,40.......
十個十個的數。10,20,30,40,50,60.....
學會了這一步,以後孩子會更容易理解數軸和數陣。
通過百數闆這樣的教具,會對數量有個更明顯的理解。
百數闆
逐一加法
向寶寶提問:這裡有一個毛球(或任意其他東西)加一個,是多少?再加一個呢?
逐一減法
向寶寶提問:這麼多的東西(數量),減一個,是多少?再減一個呢?學會減“1”數數,可以為以後理解減法做好準備。
歸納了這麼多基礎之後才說到了加和減,可是就是有了前面這麼多的基礎,後面你給孩子所有關于數學的概念其實就是這些基礎的升級版本。
數學真的就是一項非常瑣碎,涉及概念很多的一種學科。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隻是最最基礎的數字和數量對應,如果想讓孩子對數字,對數學是保有一種輕松有趣的心态,覺得解題是一種很有趣的活動。
那麼家長能做的,就是在他最開始的時候讓他掌握這裡頭所有提到的知識。
而其實這些能做到一點都不難,隻要你有心,在很多的繪本遊戲甚至玩具中,你都能發現,數學無處不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