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僅代表着過去,也意味着對未來的思考。它是古人的思想升華,也是後世的珍貴遺産。
當走進一座有曆史的城市,旅途便因為這座城市變得飽滿立體。
湖北襄陽,2800年的建制史在長河裡掀起了風浪。作為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襄陽的曆史大多是與金戈鐵馬相伴,各路豪傑聚集一城,氣吞山河。
曆史上的襄陽經曆無數大小戰役,在軍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言:“天下大勢,首蜀尾淮,而腰在荊襄。若襄陽失,則江陵危。”當時天下,江陵(今荊州)不可失,要保江陵,則襄陽不能失。
因此,若要煮酒論英雄,襄陽不得不去。
翻開《三國演義》,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小說情節皆發生在襄陽。
打開史書,曹魏攻奪襄陽,打開了漢江平原的門戶;關羽兵敗襄陽,蜀漢“跨有荊、益”成為泡影;孫吳未得襄陽,困守東南成為定局。
襄陽作為三國曆史中重要的城池之一,它既是三國鼎立的始點,也是三國故事的轉折點。而三國,也成了襄陽曆史上最輝煌壯美的畫卷。
談及“始點”,就不能錯過古隆中。
何謂古隆中?
那是諸葛亮隐居之地,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出處。
1700多年前,諸葛亮遠離塵世喧嚣,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雖隐居山林多年,但早已洞悉天下事。
求賢若渴的劉備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就在古隆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圖。三國故事就此開啟。
1700多年後,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成為經典,隆中也被後世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源地。
“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迹永清幽”。
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它位于群山環抱之中,境内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環境幽靜雅緻,置身其間,有時空穿越的錯覺。
今天的隆中景區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由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裡山、鶴子川五大景區組成。
其中,古隆中是其核心之一,也是絕大多數遊客慕名前往的勝迹,幾乎每一個來到隆中景區的人都想去看看諸葛草廬,去看看諸葛亮隐居的生活環境。
古隆中有古隆中牌坊、隆中書院、諸葛草廬、草廬亭、三顧堂、卧龍遺址、武侯祠、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衆多景點。
這些景點中,古隆中牌坊、武侯祠、三顧堂值得一看。
古隆中牌坊為清光緒十九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牌坊高約6米,長約10米,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
牌坊正面刻有“古隆中”三個大字,其背面刻有“三代下一人”就是高度贊譽諸葛亮的,形容他是夏、商、周以後的第一人傑。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晉朝。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绶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
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史蔣興芑将武侯祠從東山窪裡移建到東山梁上,即三顧堂的東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中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台建築,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建築古樸,環境幽美。其中,祠堂的屋頂上飛檐翹角,顯得氣勢非凡。
祠堂正前方的空地上豎着一塊碑,刻着曆史學家譚其骧關于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祠堂殿内有一尊諸葛亮的銅像,是2001年浙江蘭溪八卦村的諸葛亮後裔贈送的,據說是惟一按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載,諸葛亮身高八尺,換算成現在的身高約在1.8米至1.9米之間。
諸葛草廬就是諸葛亮隐居時讀書的地方,是明代嘉靖十九年原址上立,清初重建。
但在此前,明襄簡王朱見淑見此地風水甚好,就将自己的陵墓建在這裡。李自成起義後,就把陵墓給毀了。後來,人們為了表達對諸葛亮的景仰與懷念,又重修了這草蘆亭。
三顧堂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策》時的紀念堂,前廳三間,後堂五間。
前門有古柏三棵,象征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的拴馬樹。
走進裡面,隻見關羽、張飛二人在殿外等候,諸葛亮與劉備正在“隆中對策”。
此般景觀特别容易引發遊人對“魚水三分合,風雲四海生”的曆史畫卷的回顧。不過,劉備的雕像像極了周潤發。
古隆中作為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一說是在南陽卧龍崗,東漢末年,襄陽和南陽皆為荊州管轄),至今還保留着諸葛亮的田地,令人不禁遐想萬千。
時光匆匆,轉眼千年,三國曆史的壯美畫卷被收錄于長河中,但幽深甯靜的古隆中依舊散發着曆史的蒼古氣息,令每一個前來參觀、懷古的遊人都産生了不同的思想碰撞,對三國文化更是有了深入了解與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