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又快貼三伏貼了,最近咨詢三伏貼的基層醫生朋友很多, 三伏貼可謂名聲在外,它方便快捷無痛苦,有的人想通過三伏貼來治療疾病、有的想用其調養身體,三伏貼是中醫最具特色外治法中的一種。
在三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經絡疏松之時,通過外用膏藥的藥物敷貼手段以達到調節人體髒腑功能,增強抵禦疾病能力的作用。
運用藥物調節,配合季節的變化,輔以養生之道,使機體的“陰陽”達到自然的平衡。
在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對機體可以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疾病防治的目的。
但三伏貼如果貼不對會适得其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将三伏貼的注意事項做了彙總,供大家交流。
貼敷用藥的辛香之氣或氣味俱厚之生猛藥物,走經竄絡,活血利氣,搜邪逐痹,更兼肌表用藥,直達病所,又能作用于穴位、皮肉,激發經氣,鼓舞衛陽,以消陰翳,氣血暢達則身體康健。
三伏貼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病方面,特别是對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易患者、虛寒性胃痛和兒童反複呼吸道感染等療效尤其明顯,所以,中醫有“冬病夏治三伏貼敷”的傳統。
“實熱”的症狀都不能貼敷
三伏貼是外敷的膏藥,使用很方便,不少人甚至直接網購藥品。然而,專家提醒,自己貼敷時要注意三伏貼藥性溫熱,一旦體内也有熱性病症,不排除敷藥會導緻“火上澆油”。
所以,如果自己貼敷藥物,一定要檢查身體情況以後再做決定。出現“實熱”的症狀都是不能貼敷的。
比如說,大便比較幹、長口瘡,舌苔比較重或者感冒有些發燒等,這時候身體處于發熱狀況,那絕對不能貼,因為藥物本身是溫熱的,這時候貼敷會引起身體不協調,導緻疾病發作。
警惕過敏,出現反應立即停止使用
另外,用三伏貼最怕皮膚過敏。如果出現輕度紅點或小水泡都沒有關系,但是皮膚大面積出疹子、發癢,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藥貼。而皮膚破損或有傷口的,特别容易感染,這也是不能貼的。
瘙癢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貼敷後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着、輕度瘙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
貼敷後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個别患者出現貼敷部位起泡,一般屬于正常反應,輕微發泡可自行恢複,嚴重者可找醫生進行處理,避免感染。
辨證與藥粉是關鍵
有的人反映貼敷的效果不好,是對貼敷療法還沒了解透徹,貼與穴位都很好掌握,很容易複制,一看就會。療效的關鍵在于辨證與藥粉。
貼敷用藥辛香之氣或氣味俱厚之生猛藥物,走經竄絡,活血利氣,搜邪逐痹,更兼肌表用藥,直達病所,又能作用于穴位,皮肉,激發經氣,鼓舞衛陽,以消陰翳,氣血暢達測身體康健。
如:麻黃這味治療外感要藥在治療咳喘内用多用炙麻黃,治療表症需要發散時多用生麻黃,但是在臨床上内服多用麻黃有陳久良之說,就是恐其發散太過損傷正氣;而外治與内治不同的是就是運用其辛溫走竄之性用生麻黃,不炮制不暴曬防其含有多種揮發油揮發減效。
用單味麻黃粉配桂枝治療風寒感冒,配杏仁、甘草治療寒咳,配石膏治療風熱,配石膏、杏仁治療熱咳。通過觀察療效要比多味大處方效果明顯。
以下人群不宜用三伏貼
1歲以下小兒和孕婦;
有嚴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
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患者;
患有感冒、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尿路感染等急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用“三伏貼”。
貼敷注意事項
三伏貼于正午時分,擇晴天貼治效佳。貼藥後不要過分活動,以免藥物移動、脫落。貼藥當天禁食生冷、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空調、風扇直吹。
透皮貼用法用量
1、劑量:每貼用藥粉1.5~2克;按照藥粉1.5克 滲透液1.5ml比例調配;
2、調配:用滲透液調配成膏狀均勻攤塗在防滲圈内,(滲透液一般用診所對症的針劑或者生理鹽水、也可用陳醋、蜂蜜等);
3、貼敷時間:貼敷不超過四十分鐘;
4、如果出現粘貼不牢的,可以再在貼上邊加貼PU膜來固定;出現穴位發紅的,交替别的穴位貼敷;
5、貼敷前可用酒精棉等進行局部消毒或擦拭;貼敷後按壓3~5分鐘。最後揭掉時用熱毛巾敷一下輕輕揭掉。
人各不同,不一樣的體質自然有不一樣的養生方法。
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瘀質、特禀質,九種體質,各有其所屬的養生膏方。想獲取适合自己的養生膏方嗎?看過來——
《 九種體質養生膏方 》
本書為暢銷書《九種體質養生膏方》的第二版,内容改版升級,除了核心的九種體質109首體質養生膏方外,增加了簡易體質辨識,建立了“微信讀者圈”與讀者互動,并開通作者問答和在線直播等,使讀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和學習膏方,與作者共同學習和探讨養生知識,讓書“立體”起來。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基層醫師公社”微信公衆号,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