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逢冬季,寒氣逼人,大地荒涼,萬物蕭瑟,唯一可聊以宜人的景物就剩梅花與雪花了。所以古代文人冬日寫詩唯有雪與梅可吟詠一二。
今日咱們就說說古詩詞裡的雪。雪生來潔白,色彩單一,但姿态卻是萬千,小雪像柳絮、大雪千裡莽莽、風雪蒼涼寂寥、山雪如頭蓋、樹雪如花開......多種多樣的形态催生了詩人豐富的想象。
陶淵明筆下的雪是“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則寫道“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岑參以“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李白則誇張地說:“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應是天仙狂醉,亂報把白雲揉碎”,還有偉人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等等。寫雪的詩詞佳作不勝枚舉。
今天咱們就來欣賞唐詩中的5首寫雪的小詩:
終南望餘雪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本是一首參加科考時的應試詩,當時考試規定以“終南望餘雪”為題寫一首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隻寫了四句就交卷了。考官問他為什麼不繼續寫完?祖詠答道:意思已經完美了!
确實如此,“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短短10個字就概括了終南山的秀麗、山頂餘雪如浮雲的美麗。一句“林表明霁色”表現出落日餘晖下積雪照亮的别樣之景,一句“城中增暮寒”從感官上襯托終南餘雪的寒光閃耀。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極盡“終南望餘雪”之意,也難怪這首詩與陶淵明的《癸卯歲十二月》、王維的《冬晚對雪》并列為詠雪最佳之作!可惜的是此詩不合乎科舉考試的規定,祖詠最後還是因此落榜。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以說是唐詩中最蒼涼的一首詠雪之作。這首詩并非刻意詠雪,前兩句寫景,描繪天寒屋白、日暮蒼山的蒼涼荒寂的山林雪景,雖然短短十字,卻神完氣足,蒼山雪景如寫意畫境。
後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所聞之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風雪呼嘯聲,無一絲寫景,卻用聲音勾勒出一幅風雪夜半人歸的場景!整首詩讀來仿佛置身那風雪呼嘯的荒山之中,感受詩中那空曠浩茫、蒼涼荒寂的情景。蒼涼至極、意境悠遠、韻味無窮!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
複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詠雪詩中比較獨特的一種是夜雪詩,但寫夜雪的詩并不多,隻因雪無聲無味,夜間幾乎難見雪景,雪的形象無從捕捉,因而少有詩人寫夜雪。但白居易這首卻很新穎别緻,他跳出正面描繪的窠臼,采用側面烘托,傳神地描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點出夜雪之大。緊接着“複見窗戶明”則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雪下得大、堆積得庭院,才會讓暗夜顯出亮光來。
最後兩句再換聽覺的角度:“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雪花很輕,但大雪隻是積雪卻很重,能壓折樹木粗大的枝幹。詩人耳中傳來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見雪不僅下得大,且持續很久。
這首《夜雪》讀來很平易樸實,其實層層推進,從觸覺、視覺、聽覺三個層次叙寫,一波數折,曲盡雪之貌雪之勢雪之情狀,呈現出一個萬籁俱寂大雪飛舞銀裝素裹的的雪夜!
唐·羅隐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自古都說“瑞雪兆豐年”,但晚唐詩人羅隐卻反其意而用之說:“為瑞不宜多”!為何?原因便是“長安有貧者”!
對文人墨客來說,雪是美景,對有土地耕種的農夫來說,“瑞雪兆豐年”。但對長安城裡流落街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苦人而言,雪卻是災難!豈不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羅隐的這首《雪》看似詠雪,實則諷刺社會現實,一夜“瑞雪”,不知長安城多了多少“凍死骨”!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最後這首柳宗元的《江雪》可謂唐詩中寫雪的壓軸之作,這首詩中,覆蓋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都是雪,山上是雪,路上是雪,“千山”“萬徑”都是雪,就連“孤舟”“蓑笠”上,也都是雪。雪無處不在,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如此雪景,蒼茫遠闊、幽冷孤僻,可謂唐詩中絕無僅有的。
而此詩又非單獨詠雪,而是詠雪将山、鳥、徑、人、舟、翁、江,種種意向都聯系在一起,把“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形象突出于這茫茫雪景中,雪景襯托出人的孤獨,而“孤”、“獨”又反襯雪的幽冷,形成一個獨特的精神畫面,字裡行間盡是雪之寒意、人之孤寂,可謂是絕句中的絕句!這首《江雪》簡直太絕了!
這5首寫雪的小詩,你最喜歡哪一首呢?不妨留言告訴小編!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