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時候的鄉音

小時候的鄉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3:54:10

小時候的鄉音?童年裡的鄉音字文/明馬中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時候的鄉音?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時候的鄉音(童年裡的鄉音字)1

小時候的鄉音

童年裡的鄉音字

文/明馬中顯

鄉音方言是一塊活着的化石,刻錄着一隅的曆史變遷,積澱着一方的文化習俗。靜下心來,探尋端倪,才能發現它的雅,它的美。

石首口語屬北方方言基礎衍生出來的西南官話的某個分支吧(?)很多話語聽似粗俗,實則字字珠玑。

比如我上小學時,常給同學們看手紋,口裡常念叨:“一脶窮,二脶蠢,三脶四脶了不得,五脶六脶吆鴨鵝,七脶八脶登金科,九脶十脶享清福。”

所謂手指肚紋o形為脶,即手指肚上紋路形成一個閉合的圓圈環繞狀。有些人把“脶”寫作“羅”字,其實正确的寫法是“脶”,音同“luó”,二聲,表示指紋。當然這多是伢子們間的趣言,未可信也。

“迲”,讀音ke意同“去”。不妨在此賣萌回到小學生時候來秀個造句呗――“即日偶迲石首買書包啦!”

“凼”:音“dàng”,四聲,石首話“水凼凼”,指小雨後路上的小水坑,或者儲水的農家蓄水池。我上紅衛初中常要經過一條溝渠,叫鄧嘎凼。

焦山河鄉葉嘎嶺以前有個易裁縫嗲,最擅長是用針線做布扣子,鄉人稱謂:針“敹(liào)” 扣子。

易裁縫嗲如果收工晚了,愛用腳“撾(zhuá)”主人家的凳子,借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那時候手藝人很多,除了裁縫師傅,還有“扜(yū)”椅匠。鄉間街頭,都聽到匠人在吆喝:“扜椅子啰!”

焦山河街上有許多老手藝人,其中袁花匠門道最多,除了紮花圈靈屋,還描戲服,繪臉譜等。一張紙在他手中“抈(yue)”來“抈(yue)”迲,剪刀咔嚓,各種人物、花鳥蟲魚就出來了,活靈活現。石首鄉言,把什麼什麼東西弄彎或對折就叫“抈”。

街上除了花匠鋪,還有銅匠鋪。匠人是個老者,長相奇古,脾氣暴躁,人稱鄢嗲。其人打銅器時好銜着一柄煙鬥。有一回,他一口濃痰未吐出,吮吸不暢,煙鬥裡的煙子“煪(qiú)”他眼睛裡迲了,熏嗆得他濁淚汪汪,逗得門前圍觀的伢子們哈哈直笑。他惱了,摸起一根“響嘎棍”就起身來打人。

那情形,蠻像石首土話形容的“煙筒裡的煙子到處煪,熏死巴個人咧。”

銅匠鋪的背後是河堤,堤邊不遠處有一所豬行。焦山河四裡八鄉的仔豬買賣都要來這裡交易。當地方言:“賣豬‘尕尕(gǎ gǎ )’的地方。”

豬行朝北走到近頭下堤坡,經焦山河名人趙四的家直下,就到了周家垸子。周家垸子以盛産香瓜和芹菜為盛。夏天是吃香瓜的季節,小孩子嘴饞又沒錢,隻好去周家垸偷瓜吃。我們偷的是一個叫鄧群居的瓜。他家種的瓜黃金亮色,透着皮就能聞到香味。偷來的瓜也不洗,就迫不及待地雙手“搣(miě)”開成兩瓣,便狼吞虎咽起來。

幾個偷瓜伢直吃得胃脘撐疼,腳邁步都難了,隻好“奓(zha)”開雙腿,邁鴨子步踱回家。

剛回到屋裡,大人又吩咐要燒火做飯了。五黃六月,正值農忙,伢兒也是半個勞力哩。迫于大人的威嚴,隻好老老實實到缸裡去“搲( wǎ)”米。

将搲的米放入淘米盆中,舀水搓洗再“滗”幹淨再放水,倒入鍋生火煮飯。順便注解一下:滗音同“避”(bi),四聲,指的是:擋住渣滓或泡着的東西,把液體倒出。比如常聽到茶館老闆對夥計叫喊:“迲把壺裡的茶水滗幹。”

飯做好了,開始涼“坌(bén)”黃瓜,将油鹽佐料坌入洗淨切好的黃瓜就大功告成了。

那時候的菜料不用激素農藥,味道純正環保,放到現在,你就是用肉魚來跟我“斢(tiǎo)”我都不會換。

飯還沒吃,又要“㲃”草“葽(yao)”子了。

别看這個㲃字生僻,但在我的童年時代卻是農村口語裡的常用字:音同“jiu,四聲,酒”,表示兩隻手朝相反的方向擰,比如“快去把洗臉的毛巾㲃起來,”表示把水擰幹。

最怕三九天的早晨起床洗臉㲃洗臉袱子,水太冷“凊”。凊嘛,音同“qing,四聲,慶”,表示寒冷冰涼,形容水好冷。印象中的焦山河糧站有兩口井,井水怪冰凊人的。

大冬天洗衣服比洗臉更冷。尤其是洗被套,不僅要擰幹水份,還要将被子“敨(tǒu)抻(chēn)”了好晾曬。一如大桌布不敨抻透就皺褶褶的。

我小時候淘氣,總好“跐(chi)”腳舞手。

除了常把泥巴“揞(ǎn)”到人家曬的衣物上,還愛用“皴(cūn)”裂了的小手蘸菜壇裡的白“醭(bú)”在衣物上印上“一拃(za)子”。

這個拃子。就是我們玩打波遊戲時,常用拇指和食指伸量作尺寸用,叫“一拃(za)子”。

為了這些調皮事,我沒少挨鄰居“齁(hōu)”包老頭的“噘(jué)”罵。

齁包老頭除了好噘人,還愛喝酒,常一個坐在家中,自己“篩(shāi)”酒給自己喝,醉了就“跶(dá)”倒在地上,像老牛滾泥,滿身灰塵。繼爾“哕哕(yuěyuě)”連篇。他開始下“豬尕尕”了。除了頻繁的嘔吐聲,倒沒有聽到他齁喘了。

………

漢語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目前已然形成了一種全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益于天南地北的人員之間的交流。

石首文風興盛,緊跟時代潮流,大人伢兒說普通話,蔚然成風,值得稱道。

隻是“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一些鄉音字句卻正漸漸消失,像散落于地的明珠,被荒草塵土湮埋,偶爾在一些老人口中被拾起。

——其實我們在說好普通話的同時,大可以齊頭并進,兩者兼顧,不忘鄉音,因為它是我們的根。

2021/1/3寫于手機微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