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号教育部消息: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五篇文章重新入選人教版語文課本。
這是個值得慶賀的事,同學們,雖然你們的學習壓力和難度大了些,不過,魯迅的文學思想能使大家在成長的拐角處及時脫變,順利成材。這幾乎是幾代人成長過程中的鐵律,經前輩印證過的真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高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學習魯迅時确實有些難處,别說中學生了,就連我國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在閱讀魯迅雜文的時候也很吃力。但中國的學子正是在魯迅制作的“惶恐”中成長,倔強而又堅強的。
所以教育也是從一個試探到驗證的過程,想那2009年“去魯迅化”之聲此起彼伏,牽動了多少人的神經。曾幾何時,學子們得知“去魯迅化”的消息也是欣喜若狂,終于把“魯迅”去除了,再也不要那些鞭辟入裡甚至讓人囫囵吞棗的之乎者也了。可是到社會上曆練過的成年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和“魯迅”久違了,聽到校園裡的“去魯迅化”聲潮,總覺得可惜了了。因為魯迅是“後悔藥”,時刻警醒着深處社會中艱難謀生的人們。
中國有幾輩人都是讀着魯迅長大的,在他那血淋淋的文字裡形成了國人整體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學,這就像聖手神醫,但凡讀過魯迅的孩子,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會潛移默化的轉變,總會在日後的某一段時間重新思考魯迅思考過的世界,印證魯迅那看似陳舊但卻總能新鮮超前的思想觀念。
彼時,“去魯迅化”的确被人深入讨論過,有支持的,有反對的。支持者認為魯迅的文學思想太過古闆、陰森森如入古道、艱澀難懂,對孩子們語文科目的學習産生了較深的恐懼。但是反對聲音認為魯迅的文學思想精髓在于教人認清世界,不糊塗,不自欺欺人,早日成熟起來,青年應該承擔起未來中國的擔子。
兩種聲音就像兩個陣營,此起彼伏,争執無休無止。但無論如何,目前來說“去魯迅化”和“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俨然不攻自破。從近日的教育部消息看出,魯迅已經踏踏實實的回到了語文課本裡。
縱觀教育現狀,教科書中魯迅的作品數量在這些年也确實經曆了一個先減少再回升的過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來自魯迅,占總數的5.9%;2009年這一占比減少至3.9%;2013年恢複到5.3%。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課文中,有8篇是魯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後剩下3篇魯迅文章,在65篇課文中,占到4.6%。
而根據最新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小學選入2篇魯迅作品,初中選入6篇,高中選入5篇。有所回升。除了冰心的《小桔燈》、朱自清的《背影》、鄭振铎《貓》、葉聖陶《爬山虎的腳》外,大家想必印象最深的就是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藤野先生》、《社戲》、《故鄉》、《少年閏土》、《祝福》、《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等。無論如何,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的數量,仍遠多于其他作家。
對于很多人來說,以前上學時被“背誦全文”支配的恐懼,現在讀起來,卻莫名喜歡。久違了大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