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背書,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同樣一篇文章,有的同學半小時就背得一字不差,而自己連續死磕一周,還是無法流暢背誦。
于是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的腦容量太小了?
其實,背書慢和腦容量無關,而是你沒有掌握正确的記憶方法,一直在浪費時間“無效背誦”。
01
有效背誦的重要性
很多同學都陷入過這樣的怪圈:新知識來不及鞏固,更新的知識迎面“砸來”,舊知識得不到複習,久而久之又變成我們不熟悉的新知識。
當背誦占去了太多的精力,就沒有時間去理解消化,更别提去優化知識結構了,這樣一來,學習任務不斷積壓,學習效率越來越低。
這個時候有效背誦就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背書效率呢?首先我們要理解大腦的記憶機制。
記憶高峰期
從時間上來說,我們的大腦每天有四個記憶高峰期:
第一,早上起床後,這時人的大腦剛剛恢複工作,沒有受到太多信息打擾,這時候進行記憶,會記得比較清晰。
第二,上午八點到十點,這個時間段人的精力一般處于一天中最旺盛的時期,也能記住更多的知識。
第三,下午的六點到八點,大腦此時的狀态較為活躍,可以處理并記憶那些比較困難的信息和知識。
第四,晚上九點到臨睡前,這個時候人的情緒一般較為緩和,也沒有新的知識進來,可以複習回顧一天中所學的知識,加深記憶。
記憶難易度
從内容上來說,我們的大腦一次性隻能記憶有限的内容。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先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喬治·米勒曾提出了聞名世界的“神秘七加減二”理論。
他提出,在不得重複練習的情況下,人的大腦在短時期内一般隻能記住7個項目。
舉個例子,下面有七個數字,這些數字是不規律的:7、9、3、5、6、2、8
現在給你十秒鐘去背下這七個數字,然後閉上眼睛複述下來。大多數人都能記下,但需要調動幾乎全部的大腦精力。
這時,米勒又提出一個理論:短時記憶的量雖然不能增加,但這7個項目的性質則可經過心理運作使之擴大。
什麼意思呢?舉例吧,還是上面那7個數字,我們别一上來就背,對它們做些處理,變成79、35、628這三個數字。
這時再給你十秒鐘去背,然後閉上眼睛複述。你會發現,數字還是那些數字,但這次的記憶過程容易了很多,甚至覺得再記幾個數字都不成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十一位的手機号碼總是被排列成 XXX-XXXX-XXXX的模式。
由此類推,通過增加合并項目,我們能獲得更輕松的背誦體驗,或記住更多的知識。
02
如何提高背誦效率?
了解完大腦的記憶高峰期和運作機制,下面我們針對記憶機制來講講具體怎麼提高背誦效率。
确定關鍵詞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考試時,碰到一道題,你明知道它考的是這個知識點,可腦海中調動的卻是跟這個類似的、相關的,卻沒用的一大堆記憶,偏偏最有用的那個記憶死活在大腦中搜尋不到。
當你刻意記憶時,大腦仿佛被插上一個U盤,你往裡面塞得無效東西越多、越繁雜,有效東西所占的空間越少、越不起眼。
所以背書時,首先要劃重點,不要拿起書就無腦去死記硬背,明确關鍵内容,每次隻記關鍵點,用關鍵點串聯全文,大腦負擔自然會減輕。
理解所背誦的内容
劃好重點後,依然不要着急背書,要通讀要背誦的全段,讀的時候語速不要快,要“瞻前顧後”,保證你讀到一個句子時,既要看到前面的内容也要看到這個句子後面的内容。
然後對内容加以理解,把不懂得徹底搞懂,最好拿起筆做上标注提示,确保自己能理解。特别是那些難背的文言文、古詩詞或是一些數學、物理定理等,如果在沒有搞懂的情況下就去死記硬背,大腦将會格外吃力。
以數學公式“V=1/3sh”為例,在不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以及字母含義的情況下去背誦,那這些對于大腦而言,不過是無意義的數字。研究表明,大腦記憶無意義的内容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多于有意義的内容。
建立關聯
劃好重點,全文理解後,我們需要利用關鍵詞串聯整個文段,列出“背誦大綱”了。
但關聯不能是生硬的,而應該是有趣的,鮮明的,最好能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幫助記憶。
以單詞sport為例,單純記憶s、p、o、r、t,這五個字母,多念幾遍,記住不難,但耗時,而且不能保證牢記。
如果我們把這個單詞分成兩部分:s和port(港口),這樣我們隻用記兩個項目,這是減輕記憶的第一步,第二步,形成關聯,便于記憶。我們可以把s當做一條蛇,蛇(s)在港口(port)——運動(sport)。
這樣一來,隻需通過兩步,這個單詞就算記住了,而且,很難忘記。
畢竟老師們為了幫助我們記憶,也會時不時利用順口溜或諧音等方法。所以背書時,别局限于所背的内容,有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幾個事物,也能碰撞出奇特的火花,幫助刺激大腦去記憶。
對抗遺忘
解決了怎麼背得快的問題,還要面臨遺忘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記憶信息的過程是:先輸入,變成短期記憶,再經過不斷地複習鞏固,變成長期記憶,但長期也不是永久,不及時回顧也會遺忘,隻是遺忘的速度會變慢。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學習了多少東西,最終随着時間的推移,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遺忘。
下面是一張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研究得出的著名遺忘規律,又被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所學的知識,随着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先快後慢,遺忘的内容先多後少。
不要追求一次性永久記住某個知識,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同學抓住一個知識點背很多很多遍,哪怕背出來了也要再多背幾遍。
這種背書方式除了能給自己帶來心理安慰,形成“記得很牢”的錯覺,對長期記憶效果并不大。而且會耽誤其他知識點的學習,長此以往,壓低背書效率。
了解一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些事半功倍的方法去對抗遺忘。
一般情況下,背完知識的一天後,是遺忘速度最快、遺忘内容最多的時候,所以這個時間一定要及時複習回顧。
另外,分别在兩天後、四天後、一個星期後、兩個星期後這幾個遺忘的重要時段,再次背誦加深記憶。這樣,我們就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固的長期記憶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