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

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04:23:36

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當孩子們走進創作現場,興趣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拉近物理心理距離)1

感謝老師為傳承戲曲做貢獻

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當孩子們走進創作現場,興趣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

拉近物理心理距離 激活戲曲傳承密碼

作者:王旖軒(西北師範大學講師)

在文藝界有個有意思的現象,許多文藝家回憶起自己的從藝之路,常會講起童年時期在戲園子、劇院、劇場台前幕後的一些經曆。那些經曆是他們的藝術啟蒙,也是其藝術人生的起點。這樣的故事看似普遍而尋常,實質上,其中蘊藏着重要的傳承密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時候近距離接觸的文藝類型常常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執着追求。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能夠拉近孩子們與藝術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興趣的種子,而興趣可以産生強大的内驅力。當前,我們談戲曲傳承,尋找戲曲傳承密碼,重點就在于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戲曲。

在戲曲領域,無論是老一代藝術家,還是如今活躍在舞台上的名角兒,很多人走上戲曲之路都與兒時經曆有關。有的是出生于梨園世家,從小得以自由穿梭于戲院、後台,耳濡目染加上好奇心的驅使,咿咿呀呀學唱,常常在正式拜師前就已經自學得有模有樣。還有的是從小跟着大人趕大集、看大戲,在台前台後跑來跑去,玩鬧中已經對戲曲有了初步認識。當他們有機會接觸到老師時,學戲的熱情很容易被點燃。學習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和本能,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引導,如何播下興趣的種子。

“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裡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萬師。”這副傳統戲台上的楹聯,道盡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我們都知道,傳統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漫長的過程中,經過曆史的篩選沉澱下來的精髓。它承載着光輝燦爛、延續不絕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紐帶,更是藝術精神賴以存在的根本。戲曲從誕生之初,就擁有廣泛的受衆,曲種多、覆蓋範圍廣、内容包羅萬象,它深刻介入城鄉人們的生活,影響和塑造着人們的道德情操、審美觀念和文化品格。因此,有人說,要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戲曲。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礎,每一個曲種都存續着曆史的根脈,凝結着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彰顯着文明的魅力,寄寓着人們的價值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曾經有一個時期,戲曲被人歸入了“老古董”的行列,束之高閣。近些年來,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引導、媒體的廣泛宣傳下,情況已經大有好轉。人們普遍意識到戲曲的重要價值及獨特魅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戲曲傳承保護工作中。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重視戲曲傳承,提高戲曲地位,并非為了拉開戲曲與人民的距離,讓人敬而遠之。相反,此舉是為了拉近戲曲與人民的距離,讓人發現它的魅力,積極主動地觀看、學習與傳承。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人知道戲曲好,卻不知為什麼好,知道戲曲精,卻不知精在哪。這種距離感和神秘感是需要進一步打破的。沿着這個思路,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推進戲曲進校園、送戲下鄉等更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拉近物理距離。

青少年是戲曲藝術的未來。近年來,相關部門出台《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着力推進戲曲進校園,開展意義遠大的“播種”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當前,全國大中小學每個學生每年免費欣賞一場優秀戲曲演出的目标已經實現,戲曲進校園逐步常态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政府、學校、社會、個人等各方彙聚資源,共同支持戲曲進校園,通過組織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進校園演出和組織學生走進劇場現場觀看,開展戲曲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藝術團體、學校等還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戲曲教育形式,加強戲曲社團建設,建立多種類型的戲曲興趣小組、學校戲曲社團、戲曲工作坊和戲曲傳承基地等,打通戲曲和青少年之間的橋梁,引導更多學生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

二是通過探秘式體驗打破戲曲練功房、排練廳、後台等神秘色彩,拉近心理距離。

一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最怕的是脫離群衆,尤其是脫離年輕人。戲曲的魅力集中展示在舞台的方寸之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個細節裡都蘊藏着豐富的文化寶藏。然而,如今很多年輕人因為看不懂戲曲之妙,反而會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如何更好地把戲曲的深刻内涵及藝術魅力展現給年輕人,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領域的探索值得參考。比如在文博領域,有的博物館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滿足年輕人的好奇心,專門開設了開放式文物修複館。遊客透過玻璃能近距離觀看部分文物的修複全過程,深入了解文物修複工作,進而發現文物的特殊價值。而在演藝行業,一些劇場開展中小學生探班或探秘式深度參觀,走進後台、排練廳以及中控台等,此舉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效果顯著。戲曲劇院、劇場等也不妨一試,除了演員進校園,也可以讓學生進劇場,開展常态化的互動。當這些孩子帶着好奇心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後,或許更能夠理解戲曲行當流傳的“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後受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個什麼概念,也更能理解戲曲美在何處。當這門古老藝術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時,戲曲才能活起來、火起來。

戲曲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經驗同樣适用于各項非遺的傳承。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态化開展,能夠為青少年走近非遺打開一扇大門,引導“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而非遺沉浸式體驗則會把興趣的種子以及非遺的未來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1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