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的老黃談起對雲片糕的記憶:看過一眼,印象深刻。
他說,在小時候雲片糕就很出名,号稱貢品。讀小學時,每次上學路上經過那家商店,看到那裝在玻璃瓶裡的雲片糕都會情不自禁的“隔瓶摸糕”,還會暗咽口水,然後一步三回頭。還好,那位上了年紀的售貨員隻是看着當時的小屁孩,善意的笑笑......
那時候生活水平實在太低,能吃飽就不錯了,吃雲片糕更是很奢侈的事。“偶爾能吃上一點,撕下一片,先去撩一下别人,然後慢慢地舔一點,細細地嚼一下,久久都舍不得吃完,生怕一下子吃完了,再想吃就沒了。”老黃深情地回憶說。
長大後,他了解到号稱“貢品”的“宮燈牌”雲片糕:白如雪,薄如紙,入口化,繞指柔,抖可散,點可燃,冬不結,夏不融。又想起那裝在玻璃瓶裡的雲片糕,為什麼留這麼久還是如此軟、糯、香、甜?秘訣究竟在哪?
帶着這些好奇,老黃借工作之便,相繼先後走訪鳳山的老藝人和原來縣裡國營糕點廠的糕點師,若略探尋到了一點點“小秘密”。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三大原料:糯米、豬油、紅糖的大緻來路——那是産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江冷底田出産的大糯、兩年以上的土豬闆油、用古法壓榨的土紅糖。每一項都十分講究:
大糯——冷底田是指田裡營養泥層很深,常年被水浸泡的田塊。這樣的田溫度相對穩定,而且養分充足,糯稻種在這樣的田裡,再受到高寒山區的氣溫影響,能充分吸收養分,生長期長,一年一茬,養分積累更多。
收割時,在田裡鋪上一塊木闆,收割者站在木闆上,拿着剪刀、竹籃,小心翼翼地把顆粒飽滿的稻穗剪到籃子裡。收好後把稻穗紮成若幹小把,挂在屋檐底陰曬,确保糯米各種營養成分不流失。
最後用傳統的石碾或者石臼沖碾,确保每顆糯米粒飽滿和完整。再将這樣的大糯用傳統的瓦缸和木桶浸泡,還得用稻草覆蓋在桶面進行特殊浸泡......
豬油選取兩年以上的土豬闆油,切塊放到炙熱的鐵鍋裡煉制,滋滋的聲響,透明的油脂滲出,空氣中充斥着濃郁的肉香味。煉制出的豬油色如凝脂,盛夏季節不會液化......
柳城本地産的上好甘蔗,當天收割,經過專用的石碾碾壓,壓出來的汁液去除泥土、纖維等雜質,用鐵鍋以小火熬煮,經過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成型等過程,曆經“五榨三濾兩浮一沉”等工序,約10-12個小時後,得到深褐色的紅糖,再用秘不外宣的方法進行泡制待用......
僅三大原材料的選材都這麼講究、這麼繁複,限于曆史、商業等各種原因,整個成糕的細節、過程就無從知曉了.......
◆ ◆ ◆ ◆ ◆ ◆ ◆ ◆ ◆ ◆
當下,我們看到的、知道的雲片糕,從選料到制作過程也一樣有講究——
每次選料、制作都得經過七大步驟:處理糯米、制作濕糖、提煉豬闆油、拌粉、入模成型、切片、裝潢包裝。僅看處理糯米這一項就可知道其制作的精細。
首先将糯米用溫水洗淨,再用燙手的熱水(60℃)撈一次,堆垛捂1小時左右,随即攤開,經20小時晾幹後過篩,選出大顆粒糯米。
将河砂過細篩,淘淨,使之不含泥。之後用4倍粗砂炒米。砂子燙手時倒入糯米翻炒,炒到糯米呈圓形,不開花即可,米花将爆未爆即倒出,過篩,使砂子米粒分開來。
将炒好的糯米用石磨再磨成粉。傳統的磨粉全靠手工,是個粗活,以前的手工作坊,多會請來盲人推磨。盲人心無旁鹜,工作效率高,一天下來可推出40公斤。
磨好的糯米粉要攤在室内地闆攤開的大白布上,以吸收地氣,同時保持定期翻動,這就是糯米粉陳化過程,需時較久,主要由天氣條件決定時間長短,決定陳化品質。
陳化過後的糯米粉又攤在一塊大白布上,蓋實,這叫“潤粉”,這也需要幾天工夫,潤過的粉用微火複炒一次,使之膨松,又磨,又過篩,回潮吸收水分。
經過如此多步驟處理的糯米粉,才是制作雲片糕使用的底料。還有剩下的幾大步驟也都得經過特别的工序進行。
原來,每一個經典(精品)美味的背後,都有巨大的付出。别看雲片糕這麼一個小小的糕點,其中凝結了多少前人的智慧、辛勞、汗水和創造......
幾十年時間,轉瞬即逝。玻璃罐裡裝着的雲片糕,早已變成了精美禮盒包裝的雲片糕。但幾十年前的“軟、香、糯......”已經難以找尋!
作者感言:
很多人說,現在的雲片糕沒有以前的味道,是雲片糕變了嗎?還是我們變了?我們吃的是雲片糕嗎?還是别的什麼原因?
今非昔比,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依然想回到從前:三江大糯、2年以上的土豬闆油、本土土紅糖......那原始的、生态的,那種飽含“鄉愁”的味道,甚至還想到“皇帝老兒”品嘗雲片糕時的場景......這不是小編的一廂情願,也不是追求精美食材的“食神”們可望不可求的......
圖片 : 柳城縣新聞中心整理
文字:蝶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